梅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梅州市统计局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35个续建和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62.9亿元,其中梅河高速公路2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9%。

经过投资建设,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如梅州卷烟厂30万大箱技改,梅县电厂1×13.5万千瓦机组,梅雁日产2000吨旋窑水泥,平远富远稀土分离生产线,东山中学新校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邮政、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增加值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4.21亿吨公里,增长24.9%,其中公路44.45亿吨公里,增长30.7%;完成旅客周转量47.85亿人公里,增长3.3%,其中公路43.81亿人公里,增长3.2%。

全市交通状况继续改善,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到乡镇公路水泥硬底化,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随着梅县扶大到五华大坝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全市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028公里,增加374公里(含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9.64公里。

邮政、电信业发展平稳。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17.75亿元(可比价),增长14.8%。移动电话继续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05.2万户,增长22.3%。2004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5万门,增长28.6%;固定电话用户81.9万户,增长5.0%;电脑网络发展迅速,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11.28万户,增长15.1%。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99户,移动电话133部,互联网用户13条。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活,销售额稳定增长,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1亿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4.72亿元,增长16.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9.39亿元,增长12.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1.97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9.76亿元,增长14.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出口总额24876万美元(海关数,不含保税区内出口5323万美元),增长19.6%。其中国有企业出口7824万美元,增长3.7%;“三资”企业出口4078万美元,减少36.2%;其他类型企业出口12974万美元,增长89.1%。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03个,金额245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8%。实际利用外资211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9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0%。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环境显著改善,节日黄金周旅游以及国内自助游升温的带动,全市旅游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268.1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其中海外旅游者8.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占全市GDP10.44%,其中旅游创外汇收入13827.5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外汇收入81.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87.26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280.64亿元,比年初增长17.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64亿元,比年初增长4.1%。增长幅度比上年减少8.11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回笼16.05亿元,比上年多回笼4.27亿元。

保险事业有所发展。2004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6.39亿元,增长4.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0亿元,增长6.9%;人寿保险费收入4.69亿元,增长3.8%。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71万人。2004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省级1项。全年全市申请专利148件,增长20.3%,当年授权97件,增长31.1%。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4649人,在校学生12924人,毕业生2055人;全市被普通高考录取的人数达1.98万人,录取率84.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10860人,在校学生27871人,毕业生7183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34520人,在校学生87139人,毕业生20370人;普通初中招生97938人,在校学生284489人,毕业生87998人;普通小学招生80407人,在校学生539441人,毕业生96771人;技工学校招生2208人,在校学生5474人,毕业生93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96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8206人。

文化事业繁荣。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3座、卫星地球电视接收站820座,电影放映单位70个,全市电视覆盖率98.95%。全年出版报纸3397.22万份、各类期刊66.9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818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20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24块。其中:金牌17块,银牌4块,铜牌3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24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万人次。

十、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9‰,死亡率为5.23‰,自然增长率为4.86‰。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496.89万人。

环保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8个,面积14.57万公顷。当年动用环境污染防治资金7252.73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3%,废气处理得到进一步重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1964.5万元。

居民收入继续有所增长。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4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10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8%,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822元,同比增长4.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44.9%,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农村为4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8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816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0.10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7.57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