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低位徘徊。在国家外贸政策不断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下,2006年我市对外贸易运行艰难、低位徘徊,对外贸易总额仅1.48亿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出口额1.02亿美元,同比下降2.7%,进口额0.4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8%。三资、民营企业仍是我市对外贸易的主力,2006年实现对外贸易额为1.37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92.9%;其中出口0.9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5%,进口0.4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98.3%。三资企业占据进口主导地位,全年进口0.4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5%;民营企业则占据出口主导地位,全年出口0.5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3.9%。 旅游业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31%。国内旅游收入31.37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400万美元。接待海内外游客58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2%。接待国内旅游者578.95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7.66万人次。 七、交通和邮电 运输邮电仓储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公路及水路客运量1.4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0.1%,客运周转量59.6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货运量0.69亿吨,比上年增长14.4%,货运周转量76.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0%。公路线路年末里程达17036公里,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高速公路为133.3公里。 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19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1.77亿元,同比增长14.8%;电信业务总量为16.4亿元,同比增长12.8%。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为294.52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09.9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6.1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73.7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98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4.12万户,增长42.8%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本外币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45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1%,其中企业年末存款余额为69.43亿元,增长14.06%。金融机构本外币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73.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其中本外币短期贷款为191.72亿元,增长9.1%;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为80.40亿元,增长11.13%。 保险事业发展迅猛。全市已有保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各有5家。全市保费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11.85%。赔付额为2.76亿元,比上年下降2.75%。 年末全市上市公司2家,股票市价总值38.0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年末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35万人,同比增长23.0%;中等职业学校70所,在校生7.74万人,同比增长6.0%;普通高中58所,在校生12.1万人,同比增长2.0%;初中学校252所,在校生20.30万人,同比下降10.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54%,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051所,在校生30.79万人,同比下降5.0%;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315人,同比增长2.0%;幼儿园在校生6.83万人,同比增长8.0%。 综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万台(件)。地震台站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7个。 科技研究开发有较大进展。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55.18亿元,同比增长9.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7.98亿元。年末专利申请达400件,同比增长20.0%,授权专利达220件,同比增长5.0%,签订技术合同48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个,纪念馆1个,广播电台9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4%,拥有有线电视用户61.8万户,同比增长14.4%。档案馆1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5.4万卷(件)。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5个,医院、卫生院27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18万张,比上年增长7.28%,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4312张,增长14.1%。卫生技术人员1.82万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4874人。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技术人员54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9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5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4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73.75万人,增长262.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组织了综合运动会1次,单项比赛7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92次,其中上千人活动35次,参加人数达20.05万人。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438万元,其中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6万元,室内全民健身基础设施262万元,年末全市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11座,运动场137个,游泳池14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07.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2.18万人。全市男性人口311.85万人,增长0.68%;女性人口295.89万人,增长1.10%。0——18岁人口103.46万人,18——35岁人口157.61万人,35——60岁人口253.92万人,60岁以上人口92.7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1‰,同比上升0.5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49元,比上年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438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5.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8.15万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职工有39.39万人,增长3.79%,离退休人员18.76万人,增长5.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35万人,增长106.6%。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87万人,增长7.9%,其中职工有24.79万人,增长7.5%,退休人员有14.08万人,增长8.7%,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14.58万人,增长5.56%,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到0.2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433张,收养人员达4597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12.16万人,全市有城镇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17个。全市发行福利彩票1.34亿元,筹措福利资金0.1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