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301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进口总额12043万美元,出口总额18133万美元,分别增长24.1%和24.3%。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增长40.8%和33.7%,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动力, 招商引资形势看好。全年共利用内资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引进外资项目62个,实际利用外资1104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0%。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首次出现滑坡状况。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7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6.3%,旅游创汇1720万美元,下降46.3%;接待国内游客540万人次,下降12.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50亿元,比上年下降16.7%。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801公里,其中高速、一、二级公路723公里。货运量增长,客运量下降。全年完成货运量4553万吨,增长2.3%,货物周转量76.35亿吨公里,增长14.5%;完成客运量7833万人,比上年减少32.0%,旅客周转量38.6亿人公里,减少9.7%。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65万门,达到221.3万门,增长41.6%。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7.02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1.73万户,年内增加11.43万户,其中城市居民用户34.4万户,乡村居民用户30.9万户,每100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38.8台。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74.58万户,年内新增25.28万户,每100人拥有移动电话14.1台。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58亿元,较去年增加3.54亿元,增长20.8%;上划“两税”10.43亿元,增长19.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41亿元,比上年增加4.95亿元,增长15.7%。 存贷规模扩大。200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23亿元,比年初增加24.71亿元,增长10.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81亿元,比年初增加27.04亿元,增长15.6%。贷款余额239.46亿元,比年初增加16.02亿元,增长7.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0.57亿元,同比增加12.75亿元,增长7.6%;中长期贷款余额41.18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增长3.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8.86亿元,现金支出1041.02亿元,货币净回笼17.84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处理各项赔付金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岳阳师范学校改名为湖南理工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全年共招生4650人,在校本(专)科学生13918人,毕业生2334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94所,其中高级中学29所,初级中学305所,年内招收高中生3.22万人,初中生11.06万人。年内高中毕业生2.08万人,初中毕业生8.7万人。中学在校学生41.13万人,其中高中生8.4万人。全市共有普通小学1764所,年内共招收新生5.24万人,毕业生达10.94万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1所,年内招收1.53万人,毕业生7000人。全市参加高考2.35万人,专科以上录取率达72.5%,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初中升高中率达68.6%,其中普通高中录取率超过50%。 科研成果显著。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44项,市级63项;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76亿元。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全年申请专利296项,认定技术合同项目成交额1.7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60家,产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成果。戏剧电影《乡长本姓赵》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花鼓戏《老骆轶事》荣获全省艺术节金奖。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0个。 广播电视事业进步。2003年末,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节目6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4%;电视台1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5.7%;有线电视用户21.28万户,比上年增加2万户。 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非典”以后,建立完善了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启动,全市卫生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9个,实有病床床位1.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985人,注册护士3304人。疾病防治控制中心10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6人;乡镇卫生院169个,床位2345张,卫生技术人员4365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9张。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58.7%,自来水普及率45.7%。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经过17年的创建工作,2003年12月,我市成功地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56个国家级卫生城市。 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2003年,全市举办体育运动会156次,其中市级37次,参加人数9.24万人。成功承办了全国五城会跆拳道比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以社区为单位的民间体育活动踊跃兴起。在大、中、小学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达到100%,体育达标率达到9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提高。2003年,烟尘控制区16个,控制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在国家控制的6种污染物中,我市有5种已达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6.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3.5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5.8%。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527.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79万人,出生率9.1‰,死亡人口2.42万人,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4.35‰,比上年降低0.28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0661元,比上年增加522元,在岗职工平均年劳动报酬11034元,比上年增加7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1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6797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4%,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比上年增收242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2%。其中,工资性收入958元,增加102元,增长9.4%;家庭经营收入2730元,增加169元,是近五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增长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7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用于食品、衣着、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增加较快,分别增长4.4%、19.7%、17.0%和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