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6382万元,为人大调整4600万元的116.07%,比上年同期增长33.4%。其中:三级财政收入完成533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5%。其中:中央收入完成23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1%;省级预算收入完成5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0%,其中工商税收增长33.9%。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支撑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69.3%、4.4%和41.0%。全年财政总支出为145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其中地方支出8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4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627万元,比年初增加911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6128万元,比年初净增229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新增4727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推进。2004年,全区保费收入3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1万元,车辆保险收入237万元。赔付额为2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4%,赔付率达到80.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53万元,车辆赔付额207万元。 八、旅 游 旅游经济大幅增长。2004年,旅游经济总收入15079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0.5%,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其中:客房收入2045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70.6%;商品收入34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门票收入 12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0%;旅行社收入132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6%。接待游客人数72.18万人次, 占年初计划的120.3%, 比上年同期增长43.6%。旅游主要景点景区接待游客人数39.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8.7%。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进步进程加快。2004年,科普工作深入农村,受到省科协表彰。全区共有14个项目荣获神农架林区第三届科技进步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学校58所,在校学生11066人,小学升初中比率达到112.87%,初中升高中比率达到56.3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9%,巩固率99.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巩固率99.98%。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64.1%。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2004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神农架,《神农架梆鼓》、《梆鼓声声》、《出来哒》等荣获国家、省级大奖,传奇故事大片《情惊神农架》、《情天大圣》在神农架开拍。 2004年,全区共有艺术歌舞团2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2个,图书馆1个,公共藏书量达36653册。 广播电视发展加快。2004年,广播电视宣传在中央电视《新闻联播》栏目播发神农架新闻7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实现了全区同网,开通了数字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3%,电视覆盖人口达7.3万人,广播覆盖率为32.0%,广播覆盖人口为2.53万人,卫星地面接收站126座。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1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8人,床位19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4.0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47张。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综合楼,添置更新医疗设备53台件,总投资达735万元.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启动了全区无偿献血工作,《母婴保健法》得到贯彻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在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取得1金2银的优异成绩。 十一、人口、劳动就业 2004年,全区总人口为78948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2560人,女性人口为36388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5‰,死亡率为15.2‰,人口增长率为0.038‰。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2004年,我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开辟就业新渠道,当年组织再就业培训1021人,筹集再就业资金383万元,当年实现再就业3079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67人,城镇失业率为4.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双增收”。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9元,比上年增长10.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3484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支出3999元,增长8.0%。尤其可喜的是,在一系列扶农助农政策的引导下,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6元,比上年增加312元,增长19.6%,增幅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9.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780元,比上年增长19.2%。农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全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住房面积达24.1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面积31.7平方米。 2004年,全区在岗职工8000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79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421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4年,享受下岗基本保障人员2981人次,发放保障金55.1万元;享受失业待遇人员8210人次,发放失业保障金138.4万元;纳入低保人数3688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5万元。 十三、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继续开展卫生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努力改善城镇环境。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松柏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青杨步行街,共铺设大理石1840平方米,建花坛4个,门楼1座,安装路灯18盏;二是完成“三街一路”改造(即常青路、中心街、青杨街和连峰街下段共1200米进行改造),极大的改善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条件。2004年,城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3平方米,城镇化率达40%,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二是积极提供环境监测服务,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三是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强污染总量控制,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817万元,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是办理当年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15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200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87.8%。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区级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76879.7公顷。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