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价格小幅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7%,比上年上涨0.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前涨后跌。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42%,其中轻工业品持平,重工业品下降0.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个,合同投资额13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0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2%。 由于国际经济下滑的不利因素影响,全市外贸出口有所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3.8%。出口总额4504万美元,下降11.3%。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0.0%,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5%。进口总额5506万美元,增长2.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平衡,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到6.2%。全年新开工建设城市道路7条,铺装面积35万平方米。全年货物周转量3093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公路5713万吨公里,增长10.1%;水运2522万吨公里,增长10.3%;旅客周转量87749万人公里,增长23.1%。公路87434万人公里,增长23.2%;水运315万人公里,上升4.0%;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8万户,达到7.7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0.1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9.17部/百人,多媒体用户达到1.38万户。 国内旅游稳定增长,长假拉动作用突出。全市国内旅游人数9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2%;国内旅游收入6.69亿元,增长25.4%。首届武昌鱼国际文化节和第二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旅游快速增长。全年鄂州入境旅游人数7763人次,比上年增长90.2%。其中:外国游客3756人次,增长84.89%;港、澳、台胞4007人次,增长95.4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8.4万美元,增长4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国税收入增长8.9%,地税收入增长16.8%,财政自管收入增长8.0%。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农业税收增长4.2%,国有企业亏损补贴上升72.2%。 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3亿元,比年初增加8.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7.0亿元,增加2.1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08亿元,增加5.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7.5亿元,增加1.13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保费收入1.06亿元,增长1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5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7582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费收入1120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469万元,其中,财产险及短期人身险赔款1452万元,寿险给付5017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普通高校1所,招生1221人,在校生3598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3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0.3万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1.6万人。各类高级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0.8万人。全市初中在校生5.37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小学在校生1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2万人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4项,软科学成果1项。国内领先成果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全年专利申请29件,授权专利25件。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42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6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3个。全年出版市级报纸1650万份,各类杂志18万册,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年末共有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086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个,卫生技术人员4413人,病床床位3039张。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7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健儿共获得17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全年体育彩票收入1350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人口 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进展。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3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8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梁子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0个,总投资3447万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种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至2001年12月止,已竣工项目1个,完成投资额1439万元。 全市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二是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9251人,出生率为9.02%0,比上年下降0.2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619人,死亡率5.46%0;人口自然增长率3.56%0,比上年下降0.6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3.33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9元,比上年增加317元,增长5.72%。农民人均纯收入2591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增长4.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为14.02万人。国企下岗未就业人员3416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443人通过再就业工程实现了再就业。但由于企业目前处于新老体制转换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仍有所增加。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到1010张,收养76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0处。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5487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4万元(不包括电脑福利彩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