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接待游客305.1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401人次。旅游总收入8.68亿元,旅游创汇76.29万美元。全市有涉外星级饭店35家,客房出租率达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总收入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8亿元,增长9.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8.58亿元。按部门分,国税11.52亿元,增长1.9%;地税4.96亿元,增长9.0%;财政4.10亿元,增长8.3%。财政支出合计16.60亿元,增长13.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22亿元,增长12.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8.97亿元,比年初增加28.9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9.18亿元,比年初增加21.5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9.07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02.44亿元,增加0.1亿元,中长期贷款28.26亿元,增加7.4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5.45亿元,增长7.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13亿元,与上年持平;寿险保费收入4.32亿元,增长9.6%。保险赔付支出2.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财险赔付支出0.85亿元,寿险赔付支出1.2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14所,其中,大学3所、中专9所、普通中学166所,职业中学12所,小学516所,幼儿园205所,特殊学校3所。在校学生51.62万人,其中大学2.11万人;招生数11.51万人,毕业生数13.49万人。全市教职工数3.5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4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8%。 年末全市共有科研机构43所,从业人员2990人。全市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30项,市级30项;专利受理量288项。全市技术合同执行数62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8647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拥有各类藏书39万册,博物馆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电影放映单位98个,综合档案馆5个,广播及电视人口覆盖率在95%以上。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卫生机构466个,其中,医院28个,卫生院69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82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6887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5次。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运动会获奖牌184枚,其中,金牌68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83次,参加活动人次达31万人次。年末拥有全民健身路径60条,社区体育健身条件也日益完善。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继续增强。中心城区建设共完成城建投资5.1亿元。顺利完成了207国道,南城区龙井大道、关公路、名泉路、白石坡路,中心城区的东宝山隧道、葡萄园路、葡萄园桥、江山三路等的改扩建及续建工程;三水厂管网配套工程完成投资1291万元;燃气管道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完成了第二垃圾处理场垃圾坝和首期填库的土方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提高。重点对中天街、海慧路、北门路、工商街、长宁大道南段、象山大道中段、白云大道中段等6条主要街道实行24小时保洁,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对水产路、中天街工商小巷、团结街口等难点部位、背街小巷进行重点整治。加强城市客运市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中巴车淘汰工作,结束了我市城市客运无空调车的历史。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设立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配备环境监测人员96人。建成自然保护区12个。全年投入污染治理资金2538万元。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个,立案查处环保违法案件15件。全市建成工业废水处理设施120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2%;工业废气处理设施419套。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307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300.6万人。人口出生率6.34‰,人口死亡率5.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9元,比上年增加532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25元,增加126元,增长4.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3%、49.1%,比上年分别下降2.6个和1.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年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8.33万人,比上年增长4.7%,收缴基本养老保险金1.74亿元,增长13.7%;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4.84万人,收缴失业保险金1107.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2897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0.38万人。全市共有9.4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