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商丘市统计局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工业投资总额70.6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下降19.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90.5%;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额3.6亿元,增长36.0%;食品制造业投资额5.6亿元,增长277.6%;城镇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38.7亿元,增长78.8%;批零贸易业投资7.4亿元,增长17.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7.2亿元,增长386.4%;水利环境公共设施15.2亿元,增长103.1%;教育投资10.8亿元,增长63.3%;卫生投资2.1亿元,增长128.9%。

全市城镇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34个,比上年增加122个,完成投资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裕东电力完成投资3.2亿元,商周高速完成投资3.4亿元,商亳高速完成投资4.0亿元,永城煤电集团甲醇厂完成投资5.8亿元,神火薛湖矿、刘河矿、永煤新桥矿共完成投资4.9亿元。

全年城镇以上新增固定资产109.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0.0%。建成投产项目33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9.9%。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381.7万平方米,竣工率56.7%。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建改建公路共4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公里;新增发电设备能力60.0万千瓦;新增学生席位30766个,其中新增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席位19863个;新增铝加工能力5000吨;新增平板玻璃生产能力60.0万箱;新增棉纺生产能力23.6万锭;新增自行车生产能力21.0万辆。

五、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分市县看,市消费品零售额75.6元,增长15.8%;县消费品零售额46.3亿元,增长14.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0.6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2.4亿元,增长13.0%;餐饮业零售额27.3亿元,增长26.3%。个体贸易餐饮业零售额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六、对外贸易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14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0%。其中,出口4730万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415万美元,同比下降35.8%。

利用外资有较快增长。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72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实际利用外资90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综合运输能力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8293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0%。旅客周转量完成25324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7%。货运量2581万吨,增长5.3%;客运量4417万人次,增长11.8%。公路路网建设较快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4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438公里,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25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7.7公里。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年末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30.4万门,固定电话总户数达到90.1万户;移动电话总户数达到101.3万户,移动电话新增用户24.3万户;小灵通用户达到11.4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79445户。

旅游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42.2%和39.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291人次,旅游创汇收入436.6万元,同比增长38.1%和41.5%;接待入市旅游者35.9万人次,旅游收入1.4亿元,分别增长96.4%和8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结构趋向合理。全市税收收入12.1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73.0%。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3.7亿元,比年初增加66.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40.8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92.5亿元,比年初增加5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93.7亿元,比年初增加2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232.0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59.6亿元,比年初增加9.6亿元。工业贷款余额22.7亿元,比年初减少0.3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590万元,增长5.9%;人寿险保费收入7.4亿元,下降2.9%。人寿险赔付金额2274万元,赔付率3.1%。财产险赔款金额5409万元,赔付率5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普通中学514所,其中初中469所,高中45所。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8%,初中在校学生65018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163169人。普通高等学校6所,高校在校生35020人。小学教育进一步普及。全市有各类小学3102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小学在校学生1051413人。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全市有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数20941人。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市级科技成果47项,全市科技贡献率达到43.0%。全年申请专利254件,比上年增长32.3%。技术市场平稳。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项,成交金额1.3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5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中波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有电视台1座,六县及永城市均建有广播电视台(县级称广播电视台),共有广播电视台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有线电视事业较快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20.2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个体诊所)273个,其中医院41个;病床床位13401张,其中:医院床位8245张;卫生技术人员1982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42人,注册护士4595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448人。妇幼卫生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111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93个,床位4408张,卫生技术人员594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积极备战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组织参加了省十运会资格赛。组织了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有34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运动会。2005年全市10名运动员组团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取得了较好成绩。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全年有16所学校和企业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十一、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