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4 周口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克服“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趋利避害,积极东引西进,同心同德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在农业受灾严重的局面下,工业、投资、内外贸易、招商引资各领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有喜有忧。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03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亿元,下降21.5%;第二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03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7:39.1:24.2变化为29.8.0:44.7:25.5。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2%,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分类别看走势高于上年的有食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居住类、其价格水平比上年涨幅分别为13.2%、2.6%、1.5%、1.2%价格水平低于上年的有烟酒、衣着、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0.1%、1.6%、2.8%、3.5%。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816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但由于遭受罕见的秋涝灾害,秋季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据测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5.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21.2%,粮食总产量396.6万吨,比上年减产147.3万吨,下降27.1%,其中:秋粮48.14万吨,减产149.39万吨,减幅达75.6%,油料总产量11.9万吨,减产69.6%,棉花总产量8.44万吨,减产71.2%,蔬菜总产436.58万吨,比上年减产150.31万吨,下降25.6%。

畜牧养生产形势良好。畜群结构趋向合理,规模饲养加大,特色养殖增加,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形成了一批高起点的饲养基地。据统计全年猪出栏621.8万头,牛出栏102.26万头,羊出栏499.66万只,家禽出栏3902.0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2.3%、4.1%、4.7%、7.4%;肉类总产量70.6万吨,较上年增长10.3%,奶类产量1.3万吨,增长71.8%。牛存栏154.1万头,比上年增长0.5%,猪存栏519.14万头,增长11.5%,羊存栏440.30万只,增长8.0%,家禽存栏3901.53万只,增长7.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93.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38.2万台和20.54万辆,全市农村用电量78993万千瓦时,增长0.8%,有效灌溉面积588.52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41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占12.8%,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1%提高到35.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8.1%;集体企业增加值6.96亿元,下降1.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6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7.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39.77亿元,增长12.2%;重工业增加值16.36亿元,增长16.0%。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15.3%,产品销售收入168.4亿元,增长24.1%,利润总额8.2亿元,增长41.3%,亏损企业亏损额3998万元,增长64.6%。

建筑业平衡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6.2亿元,增长15.3%。实现利润0.95亿元,下降34%;实现税金1.4亿元,增长3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8.5亿元,增长10.5%,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1.4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4.7亿元,增长8.9%,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2.4亿元,下降9.5%;更新改造投资17.0亿元,增长57.8%;房地产开发投资6.4亿元,增长16.2%。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加。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28.7亿元,下降9.85%。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1.9亿元,增长1.9%;交通运输业投资11.9亿元,下降21.3%;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5.6亿元,下降18.2%;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2.4亿元,增长55.4%;邮电通信业投资2.3亿元,下降27.6%,电力工业投资8.3亿元,增长49.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4亿元,增长10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政府制定项目42个,在建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99.1亿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3亿元,本年完成投资28.3亿元。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31.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3.1%。建成投产项目23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4.8%。竣工房屋面积79.8万平方米,竣工率41.2%。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公路184公里;学生座位16325个;城市道路30.58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亿元,增长16.9%;县消费品零售额53.3亿元,下降-2.9%。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2亿元,增长2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1.9亿元,增长9.5%;餐饮业零售额22.9亿元,增长18.2%;其他行业零售额5.6亿元,增长19.1%。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4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出口总额664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进口总额168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2%。

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个,比上年增长40%。合同外资金额43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受非典影响,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有所下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370万吨,货物周转量312378万吨公里,分别比去年增长1.0%和9.1%。其中公路货运量2684万吨,下降4.1%,铁路货运量580.7万吨,增长16.1%。水运货运量105万吨,增长300%。公路货物周转量210123万吨公里,下降4.1%,铁路63254万吨公里,增长26.3%,水运39000万吨公里,增长229.4%,完成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4817.3万人,下降14.6%,旅客周转量219597万人公里,下降11%,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15337万人公里,下降11%,铁路旅客周转量4260万人公里,下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