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商品房产销同步增长。全年商品住宅投资6241万元,比上年增长8.3%;商品房销售面积1.89万平方米,下降56.9%,其中住宅1.73万平方米,下降10.6%。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变电设备能力26.96万千伏安;改建公路107公里;二级公路49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食用植物油300吨/日处理原料;食用植物油45吨/日精炼油;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8万平方米;洗煤20万吨/年;机制纸0.60万吨/年。 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69635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3%。建成投产项目13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7.2%。竣工房屋建筑面积70.32万平方米,竣工率30.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8855万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7630万元,增长9.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6778万元,增长11.1%;餐饮业零售额16963万元,增长14.3%;其他行业零售额2744万元,增长5.5%。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各类商品销售量增长显著。限额以上汽车类销售增长13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261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其中批发业增长14.6 %,零售业增长32.5%;流通费用率8.0%,下降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985万元,增长3.6%。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0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3%。其中,出口总额5660万美元,增长57.4%;进口总额366万美元,下降26.2%。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上年增长180.3%。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157.5%,对日本出口增长173.1%,对欧盟出口增长149.8%,对东盟出口增长87.2%,对韩国出口下降54.7%,对俄罗斯出口增长148.4%,对非洲出口增长502.0%。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7个,比上年增长75.0%;合同外资金额5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23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813万吨,比上年增长2.9%,货物周转量5689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公路客运量1021万人,比上年下降5.6%,旅客周转量48581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8.4%。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262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9.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14万门,比上年增长9.8%;固定电话用户23.14万户,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4.32万户,增长3.3%,乡村电话用户8.82万户,增长27.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9.72万户,新增用户7.6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6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6万户,比上年实际增长16.3%。 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伾山、云梦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淇河综合开发已经启动,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国内旅行社11家,比上年增加3个;星级宾馆5个,比上年增加1个;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6家,比上年增加1家。克服“非典”影响,我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0%,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9.5万美元,增长14.5%;接待国内旅游者 276万人次,增长10.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85万元,增长19.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06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94893万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3913万元,增长13.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7231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10623万元,增长2.4%;中长期贷款余额133165万元,增长6.5%。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贷款主要投向技术改造、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年末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41.2%、21.7%和83.8%。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385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3%。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108万元。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2479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42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0554万元。全年赔付额461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218万元,人寿险赔付额240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市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934人,增长68.9%;在校学生1562人,增长111.9%。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共招生1.23万人;在校学生3.3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所,招生0.72万人,增长16.1%;在校学生1.97万人,增长27.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所,招生0.51万人,增长75.9%;在校学生1.39万人,增长93.1%;。全市普通初中86所,招生2.86万人,在校学生8.56万人。全市小学473所,招生2.56万人,在校学生16.1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学员5.56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0.20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6万人,比上年增长1.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17万人。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5项,其中,省级以上6项。申请专利72件,增长12.5%,授权专利58件,增长23.4%。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69份,成交金额0.37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全市气象公益服务站3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3个。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7%。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8%,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全年出版报纸670万份。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病床床位432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184张;卫生技术人员484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18人,注册护士1475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20人;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13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4个,床位736张,卫生技术人员82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全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34个。农村体育、社区体育逐步展开并得到较好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