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7.3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0.0%。建成投产项目12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34.9%。竣工房屋建筑面积63.66万平方米,竣工率42.1%。

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和工程效益。主要有:中国移动公司平顶山分公司五期扩容工程新增基站66个,新增容量20万门;中国联通公司平顶山分公司GSM工程新增基站105个,新增交换机容量10.52万门,CDMA工程新增基站36个,新增交换机容量4万门。改建公路里程共91.0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60.20公里;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0万吨/年;新增11万伏以上输变电线长度14公里,新增输变电设备能力19.15万千伏安。国债项目汝州市粮食储备库新增储备库容2500万公斤,面积7840平方米等。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3.8亿元,增长12.1%;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3.1%,县以下零售额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餐饮业堆售额11.2亿元,增长7.7%;制造业零售额10亿元,增长5.3%;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2.4亿元,增长10.7%。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增长10.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较为严峻。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23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总值4530万美元,下降9.5%,进口总值7862万美元,增长69.4%。

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4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2.1%。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085万美元,下降74.2%;年末实有“三资”企业261家,比上年增加7家。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衡。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690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公路客运周转量1440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邮电通信业投资增加,主要项目有网络传输工程、67GSM扩容、无线市话工程等。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5万门,电话普及率达13部/百人。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业务快速发展。分组交换用户已达574户,数据通信用户达到671户,新增117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拨号注册用户)达到16万户,比上年增长10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速减缓。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86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4.1%,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2亿元增长3.4%;市本级完成财政收入5.96亿元,下降1.8%;区级财政收入2.02亿元,增长14.8%;县(市)级3.88亿元,增长4.8%。全年累计地方财政支出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18亿元,增长12.5%。增支因素增多,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0.01亿元,比年初增加232.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83亿元,比年初增加4.0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5.92亿元,比年初增加24.0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3.41亿元,比年初增加15.5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财产险承保总额381亿元,保费收入1.3亿元,财产险支付赔款6162万元;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32619万元,人身险支付赔款1569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705人,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1项,其中星火项目27项,攻关项目114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88项,其中省部级13项。全市认定技术合同86件,技术合同交易额7876万元。“科教兴平”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4304所,教职工54392人,在校生人数102.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9289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6万人;普通中学320所,在校生30.4万人;小学2261所,在校生51.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8.3%、41.0%和61.0%。成人高等学校招生686人,在校生2045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585人,在校生4033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磁针生15.6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11884人,全市共扫除文盲790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1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024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1587万份。年末拥有广播电台4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8.5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年末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11个,保藏档案151.8万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10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7个(含个体),卫生技术人员15970人,其中医生6647人,护师和护士4242人。农村医疗点3772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69枚,其中金牌62枚、银牌68枚、铜牌39枚。在169枚奖牌中国家级奖牌7枚。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人数56万人,达标率为90.3%,达标学校2046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环保工作以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突出“蓝天工程”,巩固了“一控双达标”等5项治理成果,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全面完成了各项环保目标,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区共关停70多台燃煤锅炉,完成油烟治理15家,共接受“环保110”投诉1128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7.0%,市区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浓度为23.2mg/L,比上年下降26.8%。建成烟尘控制区10人,面积63.9平方公里,噪声控制达标区23个,面积52.8平方公里;全年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40微克/标立方米,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276微克/标立方米,下降30.6%,大气平均降尘量15.0吨/月•平方公里,市区交通噪声68.6分贝。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884人,科技业务人员22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97人。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1‰。年末全市总人口48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8.3万人,非农业人口114.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