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4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38.0%;新增固定资产96.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36.7%。固定资产投资率由上年的51.6%上升到58.3%。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51.1%,住宅投资增长54.7%。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50万平方米,增长7.4%;竣工面积150.6万平方米,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面积108.1万平方米,增长24.7%。商品房销售额19.1亿元,增长36.7%。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全年房屋销售价格、土地交易价格、房屋租赁价格分别上涨8.9%、13.4%、1.2%。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持续走高。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178.8亿元,增长15.0%,市场份额为65.4%;农村94.8亿元,增长16.7%,市场份额为34.6%。餐饮业26.5亿元,增长15.3%;批零业236.6亿元,增长15.2%。 汽车渐为消费新宠。2005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汽车已由以往生产消费为主转变为生活消费为主,成为居民家庭消费升级换代的标志性商品。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580.8公里,比上年增加189.6公里,公路密度5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4.2公里。全市公路货运量5347万吨,货运周转量25.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9%和15.8%;客运量3855万人,客运周转量24.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8.8%和18.4%。 民用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7万辆,比上年增长23.8%;其中私人轿车1.8万辆,增长31.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3.3亿元,分别增长18.1%和12.9%。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312.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29.2万户,增长9.4%。移动电话106.9万户,增长25.8%。上网用户34.9万户,增长1倍多。其中宽带用户6.7万户,增加2.6万户。 七、对外经济、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744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出口54476万美元,进口19984万美元,分别增长21.0%和32.5%。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38722万美元,增长30.3%,占出口总值的71.0%;加工贸易出口15485万美元,增长1.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4%。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50090万美元,增长23.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0348万美元,增长3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占工业制成品的21%,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12771万美元,增长26.7%,初级产品4385万美元,下降1.7%。农副产品出口5200万美元,增长7.2%。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7个,合同外资额781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3%。实际利用外资52786万美元,增长72.8%。 对外劳务合作形势良好。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844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5072万美元,外派各类劳务和研修生5584人次,期末在外人员1367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5.4%、66.5%、66.9%和43.1%。 旅游业实现大幅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3亿元,分别增长29.7%和35.1%。其中:国内游客1001.2万人次,旅游收入63.3亿元,分别增长29.9%和35.4%;国外游客9.8万人次,增长21.0%,旅游外汇收入3740万美元,增长28.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各项税收28亿元,增长39.5%,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9.0%,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49.1%和34.1%。国、地两税实现收入55.6亿元,增长31.7%,其中,国税35.1亿元,地税20.5亿元,分别增长29.1%和36.6%。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地方财政支出63.7亿元,增长23.7%;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49.4%,科技三项费用增长28.3%,农业支出增长29.5%。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36.3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01.7亿元,增长18.7%;各项贷款余额为427.3亿元,可比口径比年初增长21.1%。贷款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强,新增农业贷款24.8亿元,中长期贷款24.1亿元,分别占全年新增贷款的31.5%和30.7%。 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至13家,比上年增加4家,分支机构达到48个,增加7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财险收入3.1亿元,增长20.1%;人身险收入12.2亿元,增长13.3%。全年赔付额3.1亿元,增长24.7%。 九、科技和教育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全市40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00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科研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63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全市80%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26家。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10件,比上年增长81.0%,专利授权294件,增长12.0%。科技市场较为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87家,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人员2143人。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6项,增长9.8%;合同金额1.5亿元,增长31.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7家,累计604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17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13个,累计1002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4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8%,提高2.0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普通高校共招生2.4万人,在校生8.1万人;21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8万人;710所小学在校学生27.3万人;3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4万人。全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0.9%,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1.0%,分别比上年提高0.1、10.8和1.0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9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9家,拥有藏书256万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春节文化活动20余项,参与群众20万人次。艺术创作表演喜获丰收,创作编排神话剧《碧霞元君》和大型组歌《日出泰山东方红》。各类艺术团体演出场次1万次。年内,10篇小小说荣获第二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1部电视专题片被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评为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