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区域内施工建筑企业增加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区域内资质等级五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2.3亿元,增长6.2%,竣工产值41亿元,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81.5%,实现增加值12.1亿元,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3582元/人,人均创利税3088元。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0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460公里,比上年增加5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6.3公里。地方公路运输客运量677.5万人,比上年增长28.85%;客运周转量81524万人公里,上升15.03%。地方公路货运量1952万吨,比上年增长9.21%;货运周转量208473万吨公里,上升9.64%。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完成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57%;年末交换机容量达50.95万门,比上年增长19.4万门;进入长话自动化的县(区)比重达100%;年内全市实有电话机35.25万部,其中市话19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3部/百人。移动通信增长迅速。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7.8万户,增长22.75%。 五、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累计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68.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各行业零售额全面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79亿元,增长7.70%;餐饮业零售额9.01亿元,增长19.2%;农业生产者零售额6.9亿元,增长8.7%;其他行业零售额20.3亿元,与上年持平。 集贸市场成交活跃。2000年,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总数达266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城市为29亿元,增长20.8%;农村为19亿元,增长16.64%。 2000年,我市对外出口实现了较大跨越,完成进出口总值14330万美元,同比增长131.58%,其中出口74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3个,合同利用外资14589万美元,同比增长510%,实际利用外资5063万美元,同比增长31.4%。签订对外劳动合同14份,合同额628万美元,营业额409万美元,外派人员234人次。累计利用外国政府贷款5项,合计7091万美元。申请国际无偿援助项目8项,合计1293.8万美元。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7%。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辐度增长。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22%,其中增值税12172万元,营业税25658万元,所得税13352万元,城市建设维护税2535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7.55亿元,增长28.35%,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332万元,科技三项费用308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支出3422万元,城市维护费34490万元。 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4.5亿元,比年初增加39.44亿元,增长16.77%,其中企业存款89.53亿元,储蓄存款171.54亿元,分别增长25.31%和3.53%;各项贷款余额142.5亿元,比年初增加6.53亿元,增长4.81%,其中短期贷款115.8亿元,增长12.8%;中长期贷款19.78亿元,下降24%。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45.48亿元,农业贷款14.88亿元,商业贷款22.35亿元,建筑业贷款0.82亿元,三资企业贷款1.83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44亿元,个体工商业贷款3.52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12.94亿元,技术改造贷款4.60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投保种类和范围有新的扩大。全年各类险种承保额达到499亿元;保费收入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赔款1.52亿元,比上年下降27.3%,赔付率为27%,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 七、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引进并转化高新技术项目31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5个。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88项,其中1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5项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科技推广机构组织、各类学会、研究会发展到515个,从业人员8004人,全市厂办(民办)机构104家。市、县区技术开发与研究经费达2211.7万元。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62项。 技术市场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601个,民营科技企业54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2亿元,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869份,技术交易额2.08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9446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7383人。职业高中7所,在校学生6195人。普通高中14所,在校学生25748人。初级中学112所,在校学生13462人。小学413所,在校学生13598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1108所,在园幼儿数54159人,专任教师3353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本年新编上演剧目21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市有线电视乡镇通达率为92.3%,村庄通达率为55.7%。电台在省台发稿2684篇,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分别在省电视台播发新闻420条和113条。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64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卫生机构6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504张,其中医院病床位2085张。卫生技术人员4384人,其中医生137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7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8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拓宽改造了30条城市骨干道路,建成了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和新世纪广场、胜利广场等特色建筑,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区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0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59.1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7万吨;烟尘排放量1.23万吨;石油类排放量272.58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6.92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30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275万吨,比上年增加229.23万吨;工业废水达标率84.38%;均完成计划总量控制任务。 十、人口与居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172.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1.18万人,占总人口的41.35%;农业人口100.95万人,占总人口的58.65%。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53‰;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