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1 新余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72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3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2.14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8亿元,增长20.9%;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12亿元,增长3.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09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3.9%;其中进口23554万美元,增长79.5%,出口27439万美元,增长548.8%,增速居全省第一。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24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6%。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66.03亿元,增长28.6%。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35.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接待入境游客3161人次,增长46.3%。国内旅游收入13.95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88.93万美元,增长42.1%。

七、交通和邮电

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816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61175万人公里,增长6.5%。新余火车站全年发送旅客113万人,增长0.5%,发送货物618万吨,增长2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956.7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3318辆,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私人汽车10959辆,增长19.7%。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4707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659万元,增长28.6%;电信业务总量97048万元,增长19.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81万门,增加1.56万门。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6.92万户,增加0.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41万户,增加10.6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65部(含移动),增加9部。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地方财政收入13.95亿元,增长32.5%,增速居全省第二。全年财政支出22.09亿元,增长31.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48.1%,比年初增加29.7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25亿元,增长23.9%,比年初增加5.9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57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71亿元,增长23.9%,比年初增加24.0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3.18亿元,增长18.8%;中长期贷款41.12亿元,增长42.5%。金融机构存贷差为64.1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62.80亿元,下降17.0%;现金支出364.17亿元,下降16.9%;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37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所,年内招生3478人,在校生10923人,毕业生183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9万人,在校生5.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9万人,在校生2.5万人,毕业生0.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0.9万人,在校生2.5万人,毕业生0.7万人。小学204所,招生1.4万人,在校生7.7万人,毕业生0.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66%。高中阶段以上层次民办院校31所,在校学生4.96万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0项,其中,列入国家计划6项,列入省级计划37项。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37项,专利申请124件,组织实施专利项目22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份,成交金额4383.9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机构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177人,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83637.8万元,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R&D)6441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

全市有产品检测实验室(中心、站)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5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入户率30.0%。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99%。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98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1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407人,注册护士1290人。济困医院(病房)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成功承办十二届省运会。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少儿以上比赛金牌64枚、银牌53枚、铜牌45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58‰,比上年上升0.5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90‰,下降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68‰,上升0.7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1.91万人。城镇化率为50%,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12.1%,人均消费支出8323元,增长23.0%。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居全省第三,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8元,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5:1。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392元,增长23.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70万人(不含退休人员),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10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低保制度。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169张,收养各类人员4527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69万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619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3.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38.5亿千瓦小时,增长31.5%。

全年水库供水量1150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2%。城市供水总量9580万立方米,增长4.1%,其中,生产营运用水3782万立方米,增长8.5%,城镇居民家庭用水3091万立方米,增长0.9%。

环保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3个。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3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9.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9.4%、92.5%、94.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4%。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政策,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开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等专项行动,环境质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