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萍乡市统计局

萍乡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6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2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58.35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80.90亿元,增长12.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3:57.7:31.0调整为9.9:59.6:30.5,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6%,提高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0.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3.4%。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地方一般预算达14.05亿元,增长18%,其中增值税2.57亿元,增长14.7%。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涨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项    目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 101.4

食品 101.9

烟酒及用品 100.7

衣着 98.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0

交通和通信 96.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8

居住 105.0

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竞争力还不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5.36 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7.58万亩,下降0.1%。油料种植面积9.89万亩,下降1.0%。棉花种植面积0.08万亩,下降13.3%。蔬菜种植面积32.42万亩,增长1.5%。粮食总产量50.38万吨,增长0.7%。肉类总产量9.60万吨,增长3.3%,其中,牛肉增长2.2%,羊肉增长4.3%,猪肉增长4.3%。全年完成造林1.82万亩,增长65.4%,森林覆盖率达到60.3%。水产品产量2.72万吨,增长3.5%。

表2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作物 50.38 0.7

谷物 46.86 0.7

早稻 13.86 -1.6

中稻及一季晚稻 16.44 1.5

二季晚稻 15.77 1.7

油料 0.77 -0.9

其中:油菜籽 0.49 -2.3

烟叶 0.02 -1.2

茶叶 0.02 0.8

水果 0.93 11.8

蔬菜 47.36 1.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6.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2.08万千瓦,增长11.4%;联合收割机达0.03万台,增长50.0%;农用运输车1.22万辆,增长27.1%。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7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农村用电量3.52 亿千瓦小时,下降9.8%。有效灌溉面积56.69万亩,下降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增长24.1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加强。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62亿元,增长22.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96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指    标 增 加 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800042 24.1

其中:轻工业 52769 47.3

重工业 747273 22.8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21912 12.2

其中:国有企业 118140 13.4

集体企业 17124 14.5

股份合作企业 35966 44.2

股份制企业 487883 21.5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5564 64.3

其他企业 135365 42.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1513.7万千瓦小时,增长97.3 %;原煤786.7万吨,增长22.3%;焦炭124.66万吨,增长21.0%;钢材390.46万吨,增长11.8%;水泥511.65万吨,增长30.6%;改装汽车1465辆,增长18.9%。

表4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786.7 22.3

饮料酒 千升 6148 18.3

塑料制品 吨 11062 130.5

水泥 万吨 511.65 30.6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73.83 10.9

生铁 万吨 295.26 6.2

粗钢 万吨 368.52 9.4

钢材 万吨 390.46 11.8

焦炭 万吨 124.66 21.0

乳制品 吨 2281.4 -11.8

电站水轮机 千瓦 30700 -43.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360 -54.7

改装汽车 辆 1465 18.9

电风扇 台 244765 6.7

发电量 万千瓦时 41513.7 97.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利润11.91亿元,增长48.4%;实现利税28.47亿元,增长3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180%,达到180.47%,比上年提高15.35个百分点。在3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实现盈利,煤炭、化工、非金属、电热等行业效益提高较快,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拉动明显。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实现利润2.86亿元,增长82.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1.34亿元,增长6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1.61亿元,增长41.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0.62亿元,增长1.23倍。这四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市工业的54.1%。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161家,比上年末增加27家;安置从业人数2.63万人,净增就业岗位5597人,增长27.0%;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8.61亿元,增长18.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91.94亿元、5.86亿元和5.93亿元,分别增长16.2%、   3.0%和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