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出口总额0.5亿美元,增长27.4%;进口总额1.92亿美元,增长47.4%。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当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0家,比上年增长76.5%。新签内资项目1536个,增长25.7%;实际引进内资126.45亿元,增长1.8倍。 国际旅游受非典影响较大,国内旅游略有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79.8万美元,下降15.6%;国内旅游收入38.1亿元,增长0.6%。接待海外游客3.91万人次,下降22.2%;接待国内游客605.16万人次,增长0.6%。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8.0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其中,铁路12.5亿吨公里,增长7.0%;公路12.46亿吨公里,增长9.6%;水运33.07亿吨公里,增长57.7%。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9.96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8%。其中,铁路10.57亿人公里,下降9.0%;公路19.06亿人公里,增长3.5%;水运0.33亿人公里,下降58.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84亿元,增长1.0%;邮政业务总量1.45亿元,增长14.0%。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52.29万户,比上年增长1.3倍;农村电话用户30.14万户,下降39.3%;移动电话用户68.8万户,增长57.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9亿元,同口径增长23.0%,创1996年以来连续8年的最高记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十五个县(市、区、局)中,除庐山管理局财政总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县(市、区)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九江开发区、德安县、星子县等三个县(区)增幅超过30%,九江开发区达到64.4%。继浔阳区、修水县、永修县、瑞昌市、武宁县、都昌县之后,又有庐山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目前全市共有7个县(市、区)超亿元,浔阳区迈上2亿元新台阶。 财政支出总规模有所下降,但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了保障。全市财政支出比上年减支7351万元,下降2.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下降64.9%,政策性补贴支出下降10.3%,科技、支农、教育、社保、公检法司等支出则分别增长26.4%、28.5%、20.3%、16.2%、12.6%。 金融机构存贷款不断增长,货币回笼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0.5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4.25亿元,增加10.60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1.43亿元,增加27.5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5.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2.08亿元,增加10.79亿元;中长期贷款58.56亿元,增加5.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794.13亿元,增长30.4%;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支出776.52亿元,增长31.0%;货币净回笼17.60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1014万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775万元,增长0.3%;寿险保费收入57239万元,增长69.1%。赔款和给付18417万元,增长26.7%,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10195万元,增长36.1%;寿险赔款给付8222万元,增长16.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60家,从业人员4454人,技工贸总收入3.71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70项,市级77项,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5.6亿元,三项经费投入643.5万元。全年获2003年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年共代理专利38项,认定技术合同7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60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当年招生1.76万人,较上年增加0.26万人,在校生3.0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1所,在校生1.76万人。普通中学365所,在校生33.9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42万人,初中在校生25.51万人。普通小学1518所,在校生42.9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97%和1.78%。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3万人,在校生0.4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1.2%,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2.1%,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77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0.93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36人,妇幼保健机构771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0.39万人,护师(士)0.3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1枚金牌、23枚银牌和19枚铜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条,健身广场1个。残疾人运动也取得较好成绩,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枚金牌、1枚铜牌。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47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3年末,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5个,环境监察部门6个。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环境质量指数由上年的0.73下降为0.72,降尘浓度下降7.0%,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下降24.6%,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九江段,修河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到2003年末,在全市建成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了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59.6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当年全市新增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已达4个,面积78.9万公顷。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县级22个,面积15.5万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