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产险保费收入17.4亿元,增长12.8%;寿险保费收入63.7亿元,增长7.9%;健康险保费收入5.9亿元,增长59.6%;意外伤害险收入2.8亿元,增长11.4%。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16.1亿元,下降3.1%。其中:产险赔款9.5亿元,增长4.4%;寿险给付3.3亿元,下降18.4%;健康险赔款和给付2.3亿元,增长26.0%;意外险赔款1亿元,下降38.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全省招收研究生4173人,比上年增加988人,在校研究生9860人,增加2377人,毕业研究生1772人,增加423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20.79万人,增加1.99万人,在校学生64.61万人,增加15.62万人,毕业生14.74万人,增加8.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学生28.05万人,增加7.75万人,在校学生64.41万人,增加15.94万人,毕业生14.74万人,增加3.02万人。普及义务教育有新进展。全省普通中学高中在校学生84.9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01.23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84.1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在托儿童71.68万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1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6万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达26.83万人,获得单科合格证42.23万科次数,获得本科、大专毕业证书的分别为0.93万人和0.79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7.98万人,文盲率降到1%以内。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年末,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个,比上年增加6个;省级重点试验室35个,增加10个。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321项,增加20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1亿元,增长18.1%。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全省三种专利申请2815项,增长4.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13件,占三种专利申请总和的25.3%;专利授权数1361项,增长16.4%。 科技研究硕果喜人。全省科技成果在国家登记数量达到207项,共有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猪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应用研究”和“年产5万吨级有机硅单体生产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研究”,是我省独立完成的两个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我省参与合作并完成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和“林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科技成果的突破和进展,成为提升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亮点。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9.8%上升为2005年的45.6%。一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9个,文化馆、群艺馆113个,公共图书馆104个,博物馆82个。全省共有无线广播电台1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22%,比上年增加0.32个百分点;电视台1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4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44%,比上年增加0.54个百分点。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报纸3244种,比上年增加587种;共出版各类期刊5585万册、图书16667万册、报纸59264万份,其中期刊和报纸数量分别增加537万册和4558万份。坚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推动精神文明产品生产,一批优秀文艺、广播影视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664个(包括个体机构),比上年减少1416个,其中:医院488个,农村卫生院1519个,疗养院2个,门诊部4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5个,妇幼保健院112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社区卫生站813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其中:医生4.97万人,注册护士3.57万人;在农村,有乡村医生34436人,卫生员12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44枚金牌、21枚银牌和15枚铜牌,其中金牌数比上年增加11枚。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共获得12枚金牌、6枚银牌和2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创江西参加全运会以来的新纪录。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8.2亿元,筹集体育公益金2.8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 十一、资源与环境 加强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全省水资源总量15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491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39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83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661毫米,比上年增长16.1%。年末全省25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91.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8.7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208.05亿立方米,其中第一产业用水量134.33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量54.06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2.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5.89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1.29亿立方米。水资源消耗率10.5%,比上年降低0.2%。全省基建占用耕地4530公顷,比上年减少74.7%,退耕还林3.3万公顷。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年末,全省共有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90个,比上年增加6个。在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11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81.8%;有2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18.2%。全省建成了54个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803平方公里,增长23.4%。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5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7.23亿元。 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省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面积达95548.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7.8%;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016.3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在控制内增长。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31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99.5万人,占37.1%;乡村人口2711.7万人,占62.9%。全省男性人口为2193.5万人,女性为2117.7万人。0—14岁人口比重为25.1%,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老年人口达到316.9万人。全省出生人口59.3万人,出生率为13.79‰;死亡人口25.6万人,死亡率为5.96‰;全年净增人口27.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83‰,与上年相比,上升0.21个千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