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1 南昌市统计局

旅游: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36.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接待入境游客8.91万人次,增长1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78亿元,增长21.1%;旅游创汇0.26亿美元,增长10.3%。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47家;拥有旅行社53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15家;旅行社组团国内游47.55万人次,增长10.2%。

六、社会事业

教育: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518所,教职工9.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38万人。2007年末,全年全市招收研究生3991人,在校研究生11878人,毕业研究生2861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6所,招生12.84万人,在校生43.11万人,毕业生13.2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8所,招生3.67万人,在校生9.98万人,毕业生3.68万人。普通中学264所,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06万人,在校生8.31万人,毕业生3.09万人。职业中学25所,招生0.61万人,在校生2.12万人,毕业生0.58万人。全市普通初中招生6.9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3%,在校生8.46万人,毕业生3.61万人。小学校1111所,普通小学招生7.9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44.65万人,毕业生6.79万人。特殊学校8所,特殊教育招生208人,在校生1658人。幼儿园445所,幼儿园在园幼儿8.04万人。

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年共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46项,共受理专利申请1201件,授权专利777件。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1924项,成交金额7.8亿元,比上年增长7%。

文化: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8个。全市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2007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59.83万户。全年全市地方出版报纸36种,出版量为49987万份;出版杂志136种,出版量为5630万册;出版图书3078种,出版量为15748万册。

卫生: 2007年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860个,床位1.6万张;卫生人员2.9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5万人,执业医师0.8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0.08万人。

医学科研:2007年全市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列入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和市科技局立项的课题共85项。其中:重大卫生技术攻关项目  1项;有56项通过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和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39项通过省市级新技术引进项目验收,填补省内空白。全年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128篇,省部级学术论文316篇。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推向深入。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举办综合运动会2次,举办单项比赛7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7  次,其中1000人以上的活动2次,参加活动的人数总计240万人。全市完成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7个,总投资达50万元。

我市运动员参加比赛人数2000人次,共获得奖牌数443枚。其中,金牌232枚,银牌147枚,铜牌63枚。

七、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5.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7.3%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4.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8%;区域环境噪声均值控制在56.1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均值控制在 69.9分贝以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7.6%以上;年征收市本级排污费3477万元。

环境管理与防治:制定和印发了《南昌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南昌市2007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启动“绿色生态南昌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了赣江、抚河南昌段干流污染防治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污水零排放专项行动,取缔了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落实《南昌市2007年度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计划》,实施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督促3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全市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普查,继续开展违法排污企业查处工作。

城市园林绿化:2007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684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272公顷,公园面积73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8平方米。

八、人口与就业

人口:据公安户籍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91.3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2.76万人,增长2.2%。据2007年全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8.0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63‰,死亡率为5.79‰,自然增长率为7.84‰。

从业人员:全市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71.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2万人,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77.42万人,第二产业60.44万人,第三产业134.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59.04万人,增长5.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为38.55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1.84万人。

城镇再就业:我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6万人;安置 “4050”等困难群体 1.3万人;城镇就业培训5.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跨省劳务输出24.5万人。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960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6元,增长16.3%。人均消费性支出10064元,增长33.3%。其中,支出增幅较大的是: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杂项商品和服务类,分别增长53.3%、47.3%、33.5%、40.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34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2元,增长10.0%。

社会治安:全年我市没有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严重暴力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9万起,刑事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破获经济案件301起,挽回经济损失1041万元,有效地维护了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呈下降态势。2007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8起,死亡 28人。

住房公积金: 2007年,全市归集公积金(未含本年利息)20.33  亿元,比上年增长33%;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5.27亿元,增长52%,发放户数12820户;提取住房公积金8.32亿元,增长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