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统计信息网 2002年,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部署,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为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全省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良好发展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增幅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976亿元,增长6.9%。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3:36.2:40.5调整为21.9:38.3:3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828元,比上年增加60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676.4元/人,比上年提高10.4%。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稳定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进一步巩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63.8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增长5.5%;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14.2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增长9.7%。 市场价格稳中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比上年上涨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9%,消费品价格下降1.0%。分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升幅最大,同比上升2.2%;其次为居住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上升0.8%和0.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2%,比上年上升0.2%,其中,燃料类、书报杂志类、首饰类和食品类价格分别上升4.7%、2.8%、2.7%和1.6%;而机电产品类和家用电器类价格则分别下降4.9%和4.0%。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0.5亿元,增长1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农村市场不够活跃,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省农业总产值8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88.0千公顷,比上年调减77.2千公顷,其中早稻1110.5千公顷,减少1.5%。优质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优质早稻808.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9千公顷,增长7.4%;高档优质晚稻453.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0.3千公顷,增长18.3%。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549.5万吨,下降3.2%,其中早稻产量535万吨,下降5.9%;油料总产量82.4万吨,下降9.0%,其中油菜籽产量38.4万吨,减少17.2%;棉花产量6.7万吨,下降16.9%;苎麻产量1.3万吨,下降2.3%;烟叶产量2.0万吨,增长0.3%;水果产量65.2万吨,增长13.0%;糖料产量130.8万吨,增长5.8%。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省各地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2.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4倍;森林覆盖率高达59.7%,位居全国第二位。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全省生猪出栏1955.4万头,比上年增长0.3%;牛出栏67.1万头,增长12.5%;家禽出笼2.9亿羽,增长4.7%;牛奶产量7.9万吨,增长32.8%;鲜蛋产量35.4万吨,增长5.1%;肉类总产量196.72万吨,增长1.9%。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38.2万吨,比上年增加5.9万吨,增长4.5%,其中特种水产品增长15.0%。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1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63.9万千瓦,增长5.0%;联合收割机达0.25万台,增长55.6%;农机总值83.1亿元,增长29.4%;农用运输车8.16万辆,增长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2.4万吨,增长2.5%;农村用电量36.3亿千瓦小时,增长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国有及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62.68亿元,增长16.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155.19亿元,下降1.0%;集体企业13.90亿元,下降4.4%;私营企业35.11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6.59亿元,增长25.2%。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24.96亿元,增长6.8%;重工业增加值237.72亿元,增长21.5%。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11%,比上年上升0.35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的最好水平。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冶金、建材、汽车、家电、纺织、化工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市场销售形势好,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汽车增长30.2%,十种有色金属增长5.4%,生铁增长33.9%,钢和钢材分别增长37.1%和41.5%,水泥增长24.9%,彩色电视机增长48.8%,白酒增长1.0%,乳制品增长28.7%,罐头增长16.9%,卷烟增长2.5%,布增长14.2%,纱增长40.7%,化学原料药增长96.9%。原煤由于实施国家关井压产的政策,产量比上年下降15.9%。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23.10亿元,同比增长71.3%,是1997年以来全省工业企业利润首次超过20亿元大关。分行业看,烟草、钢铁、医药、汽车四大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4.53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2/3,对改善工业效益的贡献最大。全年累计实现利税109.46亿元,增长21.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1%,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全省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为30.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6.36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股份合作企业减亏35.7%,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减亏10.9%。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2.12亿元,增长54.7%;实现利润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实现税金8.2亿元,增长74.1%。承接施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4464个,比上年增加2550个,其中招标承包工程7761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3.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3149.5万平方米,增长24.6%;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650.8万平方米,增长11.1%;实现利税10.0亿元,增长85.2%。施工项目招标投标推行面进一步扩大,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为66.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