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11个县(市、区)再次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全年共新增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初步形成了智能小家电业、数字视听产品、数字化仪器仪表、电子石英钟表产业、电光源产业等5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全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4%。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发展9家省级和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成立52家国有、民营高新技术研发机构,3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全年有3项优秀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项获三等奖;专利授权量497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11个,图书馆10个,专业艺术团体11个,电影公司10家,影剧院11家。《闽南日报》年发行2138.6万份,《漳州广播电视报》年发行218.4万份。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0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8%。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弘扬,成功举办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纪念黄道周、沈耀初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顺利通过专家现场评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授牌,南靖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13个,实有床位数8325张,卫生技术人员6863人。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参合农民305.2万人,参合率84%。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实施乡镇卫生院提升工程,40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提升。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省农运会获得金牌数居全省第二,谢荔梅等4名运动员入选北京奥运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5.8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63.10万人,常住人口474.74万人,城镇化水平4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3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96元,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04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27元,增长11.9%;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0%和47.6%。 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继续确保100%社会化足额发放,共为8.7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7.34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2346万元。共有45.15万名企业职工和7.6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工伤保险19.50万人,0.30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女工生育保险参保13.03万人,0.11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16.43万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36.9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基金到位率97.0%。 投资12亿元抓好3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3.5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加快市区“益民花园”和“惠民花园”经济适用房建设,市区359户无房户享受廉租房保障,首期惠民花园经济适用房1609套于年前公开、公平、公正分配给住房困难居民入住。全市年末农村低保保障人数(含五保对象)9.97万人,共发农村低保金5266.7万元,月人均补差50.2元;全市城市低保对象1.16万户、2.73万人,共发放低保金2640.4万元,月人均补差95元;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23万人,共发放五保金1851.7万元,月人均救助129元。 十二、资源、环境 全市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2个,投资390万元。发放排污申报许可证的企业数为289家;关停并转迁企业数为40家。市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9.1分贝。 全市共有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已批准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 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95.8%。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的占54.2%。城市的2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2007年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规模以上”工业系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部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指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含外贸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和年营业额200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