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巢湖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0日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五年大变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破难,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机构改革调整中开拓进取,在战胜各种灾害中奋力前进,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健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0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0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11.91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114.88亿元,增长1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136元,比去年增加916元。“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1∶32.8∶37.1变化为2005年的24.9∶37.1∶38.0。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涨幅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消费品价格上涨1.4%。分大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2%,其中粮食下降3.6%;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5%,居住类上涨9.9%;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在岗职工16.65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52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6.2%。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下岗人员再就业1734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6.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79万公顷,比上年扩大7158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3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4万公顷。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建立了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新创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进超市新增22个品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扩大50万亩,成立了粮食、渔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协会,新增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6%。“大平”牌菜籽色拉油被评为“中国名牌”,“皖江”牌蔬菜荣获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品牌。 受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有所减产。全年粮食产量195.54万吨,比上年减产4.32万吨,下降2.2%,为“十五”以来的第二个高产年;油料产量31.21万吨,下降3.2%;棉花产量6.06万吨,下降12.5%;蔬菜、水产品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分别增长4.4%和1.0%。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林业产值4.24亿元,营造林面积6.1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21.93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产品产量18.52万吨,增长1.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5.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农用拖拉机9.33万台,增长9.3%;农用运输车1.18万辆,增长3.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1.82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业用电量30611万千瓦小时,增长7.1%。有效灌溉面积280.73千公顷,新增0.3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37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8.1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33亿元,增长20.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5.75亿元,增长18.5%。集体企业增加值0.39亿元,下降2.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2.87亿元,增长19.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47.3%。重工业增加值41.98亿元,增长19.3%;轻工业增加值14.35亿元,增长25.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8%,比上年高0.56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增加较多的有:纱增长95.1%,中成药增长69.5%,化学药品原药增长53.8%,电力电缆增长36.2%,化学农药原药增长23.6%,化学纤维增长23.1%。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利税16.41亿元,增长11.8%,其中利润8.25亿元,增长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6.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产值26.99亿元,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1.51亿元,增长4.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9万平方米;当年新开工264.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1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城镇投资91.63亿元,增长27.2%;农村投资45.48亿元,增长26.4%。“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3.95亿元,年均增长16.2%。 “十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比重上升,农业投资增长较快,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倍;第二产业投资43.88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投资45.80亿元,增长21.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31亿元,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额14.00亿元,增长65.0%。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施工项目605个,比上年增长26.5%。建立了50个、总投资1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库;投资44亿元的上海华谊集团安徽化工园已奠基,投资37亿元的巢湖电厂一期项目开始征地拆迁,皖维、铁鹏、大江、润基等4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嘉泰化工一期、娃哈哈茶饮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华星苯氧菌酯、富煌重钢结构和大平米糠油项目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海螺集团民生水泥项目完成了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