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我市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项目,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8.81亿元,增长12.4%。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0.81亿元,增长7.2%;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8.06亿元,增长18.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05亿元,增长0.2%。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全年邮电通讯业投资12.2亿元,增长70.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6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市国家、省和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9个,完成投资35.21亿元,其中29个基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3亿元。南淝河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市政府广场改造和胜利广场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开工、续建城市道路12条,修建小街巷21条。合肥二电厂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增城市供水管网42.5公里,新增燃气用户2万户。城市供电、供水、煤气、公交等公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49578万人公里,增长32.9%,货物周转量226481万吨公里,下降6.7%。全年各种运输形式交通客、货运量完成情况如下:货物运输量计量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铁路万吨185.1727.4公路万吨1157.46.3水运万吨289.53.0民航吨251481.5旅客运输量铁路万人484.999.6公路万人4464.635.8民航万人153.424.4邮电通信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迅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81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22.4%。城市电话年末到达户数47.71万户,增长41.2%,农村电话年末到达户数20.38万户,增长73.3%,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31.99万户,增长1倍。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8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受”假日经济”的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7亿元,增长10.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总量、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一。分城乡市场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25.27亿元,增长10.9%,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4.98亿元,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3.8%,比上年下降1.7%,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分别增长13.7%、47.1%和22.9%,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1亿元,占全市的23%,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稳步增长,餐饮业增长较快,增长25.4%,占全市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20.5亿元,增长9.1%。商品交易成交活跃,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135.58亿元,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46.76亿元,增长11.6%。物价保持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升1.3%。2000年(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3#食品97.3衣着95.9家庭设备及用品99.1医疗保健99.8交通和通讯工具8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5.7居住102.8服务项目120.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随着国家采取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政策措施的到位,全市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外向型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据合肥海关统计,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09亿美元,增长19.7%。其中出口总额13.24亿美元,增长24.0%;进口总额5.85亿美元,增长11.1%。在进出口总额中,市属企业自营进出口额为5.58亿美元,增长12.2%,其中自营出口2.83亿美元,增长56.3%。随着政府优化投资环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绩。当年全市新批外资企业67户,协议外资2.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2倍,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全年旅游业平稳运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接待入境旅客3.46万人次,增长10.9%;全年旅游总收入23.35亿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64.5万美元,增长36.9%。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快速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440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73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倍和2.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随着全市经济形势的好转,财政收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9亿元,增长9.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38亿元,增长8.4%。预算支出为25.78亿元,增长14.7%。支出中,社会保障、城市维护、抚恤及社会救济、文教科卫增幅较大,分别增长85.4%、25.2%、29.5%、27.4%。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改善服务,调整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87.5亿元,比年初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增长15.5%,贷款的增加,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投资的增长,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62.8亿元,比年初增长17.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3.95亿元,比年初增长12.4%。金融机构现金回笼速度加快,现金收入788.93亿元,增长26.7%;收支相扎净回笼53.57亿元,增长39.8%。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累计保费收入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91亿元;赔款及给付1454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9797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745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兴市”战略继续推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市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农村科技进步奖8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全员聘用合同制在全市推开;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全年普通高校招生2.01万人,比上年增长28.0%,年末在校学生5.89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毕业生9386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75万人,比上年减少9441人,在校学生6.4万人,比上年减少947人,毕业生1.9万人。普通中学招收学生9.68万人,在校学生25.8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3.2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招生3.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在校学生6.87万人,毕业生1.67万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地举办了多项大型专业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型话剧《何家庆》、《风起瑶岗》获省第六届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和二等奖。首部《合肥年鉴》出版发行。合肥图书馆、合肥科技馆、合肥少儿妇女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0年末,64个乡镇建立了有线电视台,农村广播室达1414个,乡镇小调频台72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85%。全年共放映电影7080场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2000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85个,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23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1.28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2万人,其中医生8389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在省九运会上我市取得了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四个第一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继续蓬勃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