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财政和金融 1999年,我市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积极组织税收,增加信贷投放,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全年财政总收入5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33.46亿元,增长25.9%。全年财政总支出33.32亿元,增长17.8%,低于总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 1999年,国家两次降低利率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量增加货币供应,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金融调控目标。全年新增金融存款134.42亿元,其中新增居民储蓄存款54.85亿元,年末金融存款余额759.55亿元,居民储蓄余额379.59亿元,分别增长21.7%和17.5%。全年新增金融贷款86.04亿元,年末余额为455.49亿元,增长23.3%,其中对私营个体企业贷款28.41亿元,增长36.8%。货币流转持续活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3820亿元,增长36.4%,其中商品销售收入现金410亿元,增长12.2%;现金支出3890亿元;货币净投放69.49亿元,比上年下降4.8%。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保险机构全年承保额224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保费收入11.03亿元,增长16.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62亿元,增长52.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1999年,我市紧紧围绕“科教兴市”战略,着力完善科技进步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了科技事业新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科技先进县验收,乐清、瑞安两市获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鹿城区、平阳县、永嘉县通过了省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年末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90,896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814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23.3%。全年地方财政安排科技经费797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金融系统增加科技贷款1.1亿元,增长40.9%。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24项,省级科技项目31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7项,星火奖2项。全年取得专项授权1620项,至年末累计取得各类专利授权4122项。 在文化升位计划的推动下,教育事业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发展。1999年,制定了《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1999-2010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校、普通高中招生增多,教育产业化、高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发展步伐。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14.9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9%。全年普通高校招生4329人,比上年增招1816人,在校学生10,164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400人,在校学生10,243人;普通高中招生32,559人,在校学生88,279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751人,在校学生77,128人;普通初中招生12.13万人,在校学生34.85万人;小学招生16.21万人,在校学生65.57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2.3%,比上年上升1.67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全国各类高校在温录取9874人。全社会办学格局进一步形成。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5484人,在校学生11,686人;民办职业中学45所,在校学生2.4万人。全年各类教育经费投入25.4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11亿元,分别增长10%和16.7%。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17.63万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3500人,非文盲率为98.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活跃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229个,公共图书馆9个。艺术团体演出815场,观众138.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63.5万册(件),年总流通77.7万人次。广播电视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了综合覆盖率。至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6%,分别比上年提高10.5和5.7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9.08万户,入户率40.4%。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卫生机构896个,其中医院57家,卫生院516家;床位12,38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448人,其中医生8729人。全市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17.2张,医生12.1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全年诊疗1178.55万人次。全市个体开业诊所3580人。农村初级保健继续改善。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温籍运动员在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上,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在省青少年项目比赛中,获得金牌和总分第二名。向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70名体育后备人才。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环境保护 1999年,认真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 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符合环境空气功能区要求。据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为一级或二级,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中上的水平。 全市地面水市控站位54个,经监测符合国家地面一至三类水质标准的站位占37%,四、五类及以下水质标准的站位占63%,主要分布于鳌江、平原河网。各水系中,瓯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楠溪江水质良好,飞云江水质继续保持清洁,鳌江、市区内河水质污染严重。市区饮用水源山根、泽雅水质较好,达标率为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3分贝,比上年略有下降。至年末,全市共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区29个,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率达18.0%;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51.8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9个,面积78.18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保投资15.1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治理废水投资4.29亿元,治理废气投资6.08亿元,治理固体废物投资1.03亿元,治理噪声等其他投资3.24亿元。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7.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0.2%,工业燃料燃烧中废气消烟除尘率为97.1%,生产工艺中废气净化处理率为9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7.6%,总体上比上年提高。 十一、人民生活和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0,153元,比上年增长13.5%。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9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24元,比上年增长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4%,增幅均比上年提高。扶贫力度加大,全年210个贫困村,4.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民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设镇143个,乡161个,其中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17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678个,村民委员会5359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210个。福利事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全市有各类敬老院271个,福利院5个,福利企业380个,职工9841人,其中残疾职工4690人。全年优抚对象13.77万人,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的对象1976人。全年办理结婚登记68,311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