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 业投入大幅增加,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全年工业完成投资6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7.90%。工业建设投入加大,使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39个,其中92个通过市级鉴定,40个通过省级鉴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4.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列入统计的6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56种,下降的有13种。具体见下表: 指标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白酒 万千升 16.34 21.7 配混合饲料 吨 90755 19.2 食用植物油 吨 13459 39.9 纱 吨 49374 19.5 丝 吨 2903 3.6 布 万米 1946 26.0 服装 万件 3103 39.1 人造板 万立方米 306.98 35.1 合成氨 吨 233328 148 农用化肥 吨 611841 11.6 其中:氮肥 吨 511678 22.7 磷肥 吨 100163 -23.7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23.52 4.5 塑料制品 吨 13001 52.8 水泥 吨 293683 19.9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137403 4.7倍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企业(在宿迁市范围内登记注册)实现增加值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实现利润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5.5%;全员劳动生产率8.67万元/人,比上年下降6.3%;房屋建筑面积66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及以上项目或单位)167.12亿元,比上年增加57.38亿元,增长52.3%。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24.55亿元,增长40.6 %;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2.56亿元,增长101.0%。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全面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5亿元,增长75.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9.86亿元,增长6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3.71亿元,增长39.5%。三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2.1:41.8:56.1,一产、二产投资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4.0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比重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 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2*135MW机组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新增270MW发电生产能力;宿淮高速公路宿迁段建成通车,使全市新增高速公路54公里;建成运河四座大桥(发展大道运河桥、市府东路运河桥、项王路运河桥、开发区大道运河桥),建成京杭运河特大桥等,这些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建成,加强了全市与周边地区交通及经济联系,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形成了市区高等级外环及对外的快速通道。 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8.87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2 %,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86.0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3.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3%和78.6%。 五、开发区经济 按照“提升功能、强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全市大力推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三县两区开发区在2005年均被批准为参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重点工业园区,全省第一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江苏省骆马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于2005年底揭牌。 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开发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的硬件水平,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年各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4亿元,其中用于道路(含桥梁)建设8.0亿元,电力建设1.7亿元,电信建设0.6亿元,市政建设2.7亿元,标准化厂房建设3.9亿元,其他建设1.5亿元。特别是引湖特大桥、发展大道运河桥、市府东路运河桥、运河项王大桥、开发区大道运河桥的建成通车,把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宿豫工业园区、宿城工业园区及市区之间紧紧连接到一起,显著改善了开发区的整体发展环境。 进区项目数迅速增加,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各开发区共新增项目606个,新增投产企业368家,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项目514个,占总数的84.8%。一批大企业、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项目落户我市各级开发区,明显扩大了开发区的经济规模,提升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良好,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不断扩大。全市开发区共实现业务总收入86.0亿元,是上年的1.6倍;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3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1.6%;吸收从业人员10.6万人,是上年末从业人员数的2倍;实现进出口总额0.9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4.7%。 六、邮政通信和交通运输业 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货物运输小幅回落。全年货运总量2035万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公路货运总量1607万吨,增长2.9%;水上货运总量300万吨,下降14.3%。全市货运周转量18.82亿公里,比上年下降4.0%。港口货物吞吐量428万吨,比上年下降1.2%。 旅客运输平稳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26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旅客周转量22.56亿人公里. 电信和邮政业务加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51亿元,增长15.1%。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5.0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8.28万户,比上年增长6.4%;移动电话用户68.73万户,比上年增长50.2%。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订销报刊2998万件,比上年增长19.8%;特快专递21万件,比上年增长20.6%。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城镇(含市、县级)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66亿元,比上年增长 16.1%。其中,市的零售额29 亿元,增长 17.0%;县的零售额 37亿元,增长15.4%。农村(县以下)实现零售额 44亿元,比上年增长 13.4%。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餐饮业实现零售 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他行业实现零售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个体实现零售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