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盐城市统计局

邮电业务进一步扩大。200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41.7万户,增长20.1%,其中市话年末用户111.3万户,增长31.7%,农话年末用户123.28万户,增长5.7%,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0.3部。移动通信、公众多媒体网络和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76.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89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10.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市消费品市场明显趋旺。时代购物中心、华润苏果等大型连锁的进驻,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的商业业态结构,提升了流通现代化水平,改善了我市的消费环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增长15.6%,增幅高于上年1.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增长23.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7.8百分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平均比上年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2%。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平均上涨4.0%,比上年度涨幅低6.5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1.57个百分点,成为影响2005年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平均上涨4.2%,比上年度涨幅低1.2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上涨0.56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涨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衣着类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增长29.2%,其中出口8.7亿美元,增长36.8%,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4亿美元大关。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玻璃工艺品、长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和汽配等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

利用外资有所突破。2005年是“外资突破年”,全市各地围绕外资倍增目标,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据商务部反馈数据,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达到 16183万美元 。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全市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到46个,协议利用外资77756万美元, 增长78.5%。  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全市实现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额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9 %;完成营业额3.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新派人数22844人,比上年增长50.2%;年末在外人数达30109人, 增长11.8%。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98万人次,增长14.0%,其中海外游客4.07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40.07亿元,增长14.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25万美元,增长38%;星级饭店客房利用率64.9%。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滨海通榆河枢纽风景区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盐城人民公园等5个景区(点)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我市成功地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6.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9.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2%上升到8.5%。其中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亿元,增长33.5%。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首次突破85个亿和35个亿。各主要税种均有增长,其中消费税增长19.4%,营业税增长19.4%,企业所得税增长45.9%。全市财政在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确保了重点支出需要。全年地方预算支出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2亿元,增长21.8%;教育事业费支出18.6亿元,增长18.5%;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出达5.44亿元,增长21.2%。

金融运行比较平稳。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全市金融部门积极工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858.8亿元,比年初净增113.09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485.5亿元,比年初净增66.89亿元。外汇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全市跨境外汇收支16.05亿美元,实现收支顺差4.37亿美元;全市银行结售汇13.25亿美元,实现结售汇顺差4.47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3.78亿元,寿险19.66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3.9%。总赔款达到2.97亿元,为促进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2005年,我市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87项,争取科技经费5348.2万元;获科技部产业化环境建设贷款项目10项,新增贷款0.94亿元;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9项,省级29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9项,省级60项,总投资1.53亿元。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个。全年专利申请数1566件,授权数372件。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1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6家。全市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86个。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08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我市加强教育强市步伐,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6.1%,新组建4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工建设市职教园区。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256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5052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1953人;普通中学336所,在校生524860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生55183人;小学687所,在校生425720人;各级各类幼儿园1009所,在园儿童136246人;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687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86.1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表演人员508人,剧场、影剧院11个,文化馆(站)156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157.1万册,博物馆5个。2005年全市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场次为2313场,其中在农村演出742场。新版淮剧《太阳花》被评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4万户,同比增长133.3%。宽带网实现村村通,率先在全国建成城乡全覆盖的远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