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80所,在校学生75.99万人,增加1.2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3.55万人,增加0.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11万人,增加0.57万人;技工学校1.73万人,增加0.38万人;职业中学1.35万人,增加0.23万人;普通中学30.18万人,增加2.31万人;小学34.78万人,减少2.33万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生升学率为95.34%,高考录取率86.5%。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2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0.44万人,分别增加0.77万人和0.09万人。全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所有乡镇全部通过省乡镇教育基本现代化的评估验收。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年内新增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省级重点普通高中4所。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全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支出12.45亿元,增长14.0%。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六届中国合唱节和庆十六大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新版锡剧《珍珠塔》、《星光灿烂》、《双推磨后传》和滑稽戏《六亲不认》四台大戏在江苏省第六届锡剧艺术节、第三届滑稽戏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奖、优秀表演奖等38个奖项。在江苏省第四届曲艺节中,江阴市评弹团选送的三个节目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创作奖等8个奖项。成功引进朝鲜国家交响乐团、德国管乐团、上海越剧院等高品位文艺团体演出39台61场。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平稳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文化馆(站)13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薛福成故居建筑群、钱钟书故居、无锡图书中心、大世界影城等一批具有无锡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工程相继对外开放,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达到54处,由原来的全省第九位跃居第三位。 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无锡人民广播电台节目8套,平均每天播出136小时;无锡电视台节目11套,平均每周播出1159小时;无锡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92万户。电视人口总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华东信息日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行量进一步扩大。 卫生事业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326个,其中综合医院39家,专科医院17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15家,疗养院6家。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287人,其中医生10037人;拥有医疗床位18354张,其中医院床位14995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其中医生23人;拥有护士15人;拥有医疗床位42张,其中医院床位34张。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医院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1325.5万人次,增长4.9%。市属九家医院住院人数11.9万人,增长14.6%,治愈好转率96.3%,床位使用率99.6%。医疗科研取得新成果,获省卫生厅和市新技术引进奖61项,市科技进步奖27项。医疗技术又有新突破,成功进行华东地区首例同种异体肺移植。 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承办了2002年江苏省全民健身周和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50周年暨“环太湖体育圈”全民健身展示活动的启动式,组织了无锡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节暨第七届全民健身活动周,全市参与群众逾200万人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年内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4%。积极实施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个,健身点143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面达100%,达标率为97.97%,优秀率为19.74%。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江苏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共夺得77枚金牌,总分2254分,金牌和总分在全省名列前茅,并有1队1次超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有1队1次平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在釜山亚运会上,无锡籍运动员也取得了2金2银的优异成绩。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先后组织了亚洲少年棒球锦标赛、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女足超霸赛、全国藤球锦标赛等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2.5亿元。 场馆建设取得突破。占地660亩,总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投资2400万元,占地82亩的江苏省无锡棒球运动训练基地于11月18日开工建设。 三、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面貌变化显著。建成太湖大道、太湖广场、火车站广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成工运路、健康路等城市重点道路的改造建设,环太湖大道、蓉湖大桥开工建设,宁杭、沿江、锡宜高速公路无锡段、青祁路、美湖路等工程顺利推进。全年新、改、拓建道路136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4258公里,道路面积3736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积34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74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设施更加完备。新增、延伸和调整公交线路22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236辆,增加班次21.4%以上,乘客换乘次数平均下降0.3次。城市管道煤气家庭用户13.42万户,液化气用户46.71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0%。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41.55万吨,供水总量达23760.53万吨,其中生活用水8754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88.63亿千瓦时,增长19.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95亿千瓦时,增长1.9%。 环境保护与治理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94。全市建立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61个,面积435.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9个,面积221.3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0.05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39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133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5%,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0%。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新增绿地464公顷,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117公顷,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13.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2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0.1%。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38.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1.07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6%。人口出生率7.66‰,人口死亡率6.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