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落实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增加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 一、综 合 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7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4.4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40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779.70亿元,增长10.0%。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669元,比上年提高9.6%。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加。发展高效农业取得初步成效,粮油获得丰收,多种经营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效益好转,支柱产业和重点集团的作用增强,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旅游、教育、信息等新兴三产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1∶50.6∶35.3调整为13.2:50.7:36.1。 扩大内需取得成效,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的提高。坚持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努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扩大,投资需求保持一定增幅,社会投资较快增长,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引导和鼓励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继续改善。市场物价低位运行,降幅有所缩小。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城镇在岗职工719.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2.8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0.33万人,增加20.44万人;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47.77万人,增加62.24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7.60万人。下岗职工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年共有18.76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51.6%,促使21.5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落实“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1.5%和91.7%。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有所提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展顺利。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投资增长乏力,消费品市场偏淡,实际利用外资下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3559.03万吨,比上年增加143.91万吨,增长4.2%,属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份。棉花总产量24.6万吨,比上年下降46.7%;油料总产量185.23万吨,其中油菜籽117.89万吨,分别增长60.2%和83.5%;蚕茧总产量8.22万吨,下降3.4%;水果总产量165.29万吨,增长14.5%。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造林面积有所增加。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302.60万吨,比上年增长2.5%;禽蛋总产量168.21万吨,增长7.1%;牛奶总产量15.97万吨,增长31.5%。全年水产品产量296.82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06.56万吨,海水产品产量90.26万吨,分别增长6.6%和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改造中低产田力度。淮北重点地区改造中低产田72.6千公顷。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71.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9千公顷。节水灌溉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9.3千公顷,新增124.7千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767.8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7%。战胜太湖流域超历史特大洪涝和淮北地区特大干旱的袭击,减轻了灾害损失。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粮食、棉花面积分别调减117.7千公顷和154.2千公顷,油料、蔬菜面积分别增加90.2千公顷和106.1千公顷。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特种畜禽和特种淡水养殖发展较快,成为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拳头项目。林种树种结构优化,经济林造林规模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江南、淮南、淮北三条高效畜牧业产业带和园艺业十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以优质稻米、棉花、双低油菜及特用粮为突破口的种植业产业化经营有所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乡镇企业在改革中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效益有所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4.4%提高到8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3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外商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较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6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16.12亿元,增长8.3%;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578.49亿元,增长7.7%;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310.24亿元,增长8.0%;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538.67亿元,增长21.4%;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98.37亿元,增长23.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52.85亿元,增长7.7%。受增加投资的拉动,重工业增速有所加快。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88.86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59.33亿元,增长12.9%。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积极开展’99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年活动,以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经济的竞争能力。压缩落后生产能力,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101.7万棉纺锭压锭任务。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在列入统计考核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50种,下降的有25种。其中,与上年相比,纱增长14.6%、布增长0.1%、卷烟增长8.6%、机制纸板增长16.2%、原盐增长16.8%、家用洗衣机增长24.3%、家用电冰箱增长57.1%、彩色电视机下降1.7%、原煤下降3.6%、发电量增长4.4%、原油加工量增长5.0%、乙烯下降3.0%、成品钢材增长25.3%、水泥增长13.5%、硫酸增长20.4%、金属切削机床增长5.3%、平板玻璃下降1.5%、纯碱增长9.4%、微型电子计算机下降83.0%、汽车增长1.6%、组合音响增长18.3%、集成电路增长50.6%、程控交换机下降39.5%、化肥增长0.7%、农药增长22.0%、房间空调器增长10.4%、化学纤维增长20.7%、载波通讯设备下降32.8%、光通讯设备下降70.8%、移动通讯设备增长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