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二、社会事业 科技:2008年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区战略的实施,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国际化工城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化工孵化器签约引进科技企业26家,9家已正式运作或试生产。园区内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7项,硕士以上科研人员38人。38个项目获国家、市级科技部门立项,共争取到725万资金用于支持我区科技企业的发展。有8个项目入选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百佳”项目,5家企业荣列上海市首批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在已有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的基础上,又推荐申报“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3家。14家市专利试点企业,6家市专利培育企业,6家区专利试点企业。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832件,其中发明专利229件。有2家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申请专利39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举办了大型科普主题展览、院士科普讲座、“慈善科普——让民工子弟走进科技馆”、盲人科普之旅、“故事大蓬车”全区行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大科普局面的形成。 教育:围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加速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充满智慧的金山教育”新一轮发展目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荣获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达标区等荣誉称号。金山区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上海市“2007世界夏季特奥会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张堰小学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实验基地”。德国赢创股份公司设在中国的培训基地——“赢创中国化工实训基地”在石化工业学校正式挂牌。2008学年初,共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22180人;中学30所,在校学生26395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9.1%,高中高考录取率(本专科)86.07%,本专科录取2576人。 文化:2008年,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有效推进,新建了5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信息“三合一”工程覆盖全区行政村,一卡通图书资源共享网络全面贯通。“文化下乡”和“文化八进”等文艺巡演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温暖春节”大型文化庙会活动、2008年上海金山石化文化艺术节。积极参与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了金山农民画大奖赛、金山农民画作品展等活动。组织金山农民画作者赴北京奥运会现场表演展示,部分农民画产品被纳入世博礼品系列。金山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全区共举办各类文艺下乡活动684场,演出节目3919个,参演人数11291人次,观众163399人次;举办各类展览1085场次,展览版面7808块,观众336107多人次;全年创作群文作品354个。 卫生:2008年我区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社区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医保预付制管理,推进社区“户籍制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人均基金拥有量预计达到440余元,开展合作医疗“一卡通”工程,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推进第二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甲、乙类传染病继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事故得到有效遏止。全区拥有医疗机构65个,在编在册职工3726名。其中:各类卫技人员2916名,全年门、急诊313万人次,出院病人5.72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5.95%。 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积极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42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个健身点,至2008年,全区已建有122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15处社区公共运动场、272个健身苑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平方米。积极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创建枫泾镇-抖空竹“一镇(街)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建立2个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培训94名三级、99名二级、3名一级、1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开展“庆奥运、迎世博”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节、农耕健身比赛等300多项大众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参加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等活动,基本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展示、月月有比赛的蓬勃局面。加强组队参赛工作,组织参加青少年体育竞赛,参加13项市级以上比赛,获得12个第一名、12个第二名、18个第三名;组队参加群众性体育竞赛,代表上海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游泳、田径、毽球比赛,为上海体育代表团夺得2金3银6铜,并获得4个体育道德风尚奖,被授予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海代表团贡献奖。体育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办好2008年SWATCH FIVB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城市沙滩杯”中国上海金山公开赛,赛事于4月28日至5月4日在金山城市沙滩举行,35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2008年,全区户籍总人口51.8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0.96万人,农业人口20.9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5.82万人,女性人口26.05 万人。全区总户数17.56万户,户均2.95人。 劳动保障:2008年我区继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成效。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全区新增就业岗位26940个,净增就业岗位11104个,城镇失业登记人数5226人,均完成市下达指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参加城保、镇保、农保总人数达27.2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月均参保人数超过8万人。 人民生活: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2100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0312元,比上年增长10.4%。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建设 2008年,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区固定资产投入趋于理性,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居民居住条件改善。 固定资产: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同比下降33.7%;其中房地产投资14.1亿元,同比下降34.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下降12.6%;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1亿元,同比下降30.6%;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同比下降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