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自来水用水量12196.5万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生活用水5898.6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全年用电量4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4%。全区人工煤气用户数3.1万户,煤气用气量9833.4万立方米,下降23.0%。天然气用户数10.8万户,用气量1865.9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气量1052.4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2.4万吨,比上年增长8.2%。

十、旅游业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年末全区星级宾馆15家,其中四星级1家。星级宾馆客房数1796间,客房出租率56.0%,比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全区旅行社26家,全年接待游客250.8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年内举办汽车文化节,吸引了10万人次的市民参与活动。组织开展“欢乐上赛场、赛车嘉年华”主题旅游活动,丰富了嘉定旅游市场。

十一、科技

科技产业化步伐加快。年内组织和引导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230项,其中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48项。组织企业实施市、区各类产业项目197项,投入专项资金4665万元,配套资金320万元。全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50项,其中130项列为国家、市、区级科技创新项目。

年内申请专利1300件,比上年增长40%,其中发明专利410件,比上年增长12%。年内授权专利796件,比上年增长16.7%。全年认定各类技术合同528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倍。

十二、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基础设施

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施。年内政府信息(区政府及54个工作部门)主动公开条目875条,全文电子化公开信息643条。电子政务加快建设。“上海嘉定”政府网站改版成功,点击数486.5万次,门户网站及其子栏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量29万人次,年末“市民信箱”电子邮件系统注册用户达到8000人。区政务办公信息网日益完善,至年末,政务网用户数1563人,信息发布总量45178条,简报发布量1787份,专送传阅件15734条。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至年末,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完成370沟公里,比上年增加130沟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兆,宽带接入用户8.2万户,其中本年新增2.1万户。

十三、文化广电及教育

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电视台全年制作电视节目5600小时,电视栏目9档。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时间为13小时10分钟。广播电视节目全面改版,年内共播发新闻8500条,发布各类稿件1980篇。开展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714次,参与群众达125.5万人次。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4个,藏书61.4万册,其中区图书馆藏书40万册;区、镇文化馆(站)14个;新华书店门市部10个,发行新图书315万册;全区影剧院6个,座位数4024个。全区有线电视在册用户年末达16万户,年内新增用户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至年末,全区拥有中学33所,其中高中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高中在校学生9283人,初中在校学生1707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68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6人。小学24所,在校学生23460人。幼儿园在园托幼儿14414人。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为99.8%;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100%,毕结业率99.1%;高中阶段录取率99.3%;春秋两季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3007人,录取报到率73.4%。全区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35万人次。

十四、卫生和体育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至年末,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区级医院6个,卫生院11个;医院和卫生院共拥有病床2200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2800人,其中执业医师1050人,执业助理医师160人,注册护士1050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0家。全年完成诊疗310万人次,出院4.6万人次,区级医院施行手术1.5万人次。

进一步强化农村医保工作,完善区级大病基金管理。年内为35万人次农村居民支付医药费用2800万元,为460余位大病患者补偿医药费用245.5万元。实施市民医疗互助帮困工作,全年补助2337人次,补助金额41.3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体育产业收入307.5万元。参加市级竞赛28项次,获金牌46枚。成功举办嘉定区第三届运动会,共有5805人次参加。体育设施继续改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695所,总面积161万平方米。年内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2个,嘉定游泳馆投入使用,嘉定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建成开放。

十五、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2.5万人,人口出生率8‰,死亡率7‰,自然增长率1‰。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多渠道就业形式不断拓展。全区年内新增就业岗位36991个,比上年增长10.9%;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879人。不断优化创业环境,稳定“万人就业项目”,推进“千人、百人项目”,解决双困人员就业。全区现有13个“万人就业项目”,115个项目服务社,5133人上岗就业;“千人、百人就业”项目29个,实际上岗人数1525人。全区年内共开发“4050”项目63个,就业人数4737人。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3604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9601元,比上年增长9.8%。居民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5亿元,当年新增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至年末,全区有6675家单位,15.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1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小城镇保险继续推进,全区累计有11.5万人参保,采用和参照征地养老等办法落实社会保障的农民有4.1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单位和人数分别达到4536家和15.8万人。全区有2.3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医保改革继续深化,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有6674家,共15.1万人。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稳步推进。全区拥有各类敬老院19所,床位2794张,收养“五保”、社会孤老等人员1788人。全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8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2005.3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22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120.6万元。年内共有33.7万人次获得社会救助,救助金额9150.8万元。其中对困难协保人员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247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救助金417.9万元;实施医疗救助4405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08.7万元;发放扶志助学金287.9万元。全年共募集25.3万件(条)衣被和34.8万元资金支援灾区。社会福利企业吸收4079名残疾人员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