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2006年,邮电通信业又上新台阶,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3860万元,比上年增长4.7%,邮政业务收入6056万元,比上年增长8.3%,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达29916万元,比上年增长5.4%。国内长途电话通话量为2607万次,同比增长77%;国际长途电话通话量为23.9万次,同比增长37%;港澳长途电话通话量为14.2万次,同比增长34%。邮电综合通讯基础设施再上台阶,信息宽带网络覆盖全区。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在原有较为发达的通讯领域,又新增了商务领航、号码百事通和IPTV等业务。2006年末,宽带上网用户达到6.36万户,比上年增长32%;小灵通用户8.86万户,同比增长8%;局用交换机容量24.13万门。

二、社会事业

科技:科教兴区推进工作进展顺利,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又有新突破。全年共获得国家级863计划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等国家科技项目16项;获得上海市创新基金项目、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等科技项目109项,其中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45项;培育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2006年全区申请专利962件,其中发明专利170件。

教育:积极推进金山教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教育创新,凸现金山教育特色。认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单位。建成上海最大的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市职业教育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并正式投入了教育和培训。金山教师合唱团荣获厦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混声合唱组复赛金奖、决赛银牌。2006年底,共有小学22所,在校学生20444人;中学30所,在校学生28928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达96.9%,高中高考上线率(本专科)86.39%,本专科上线3027人。

文化:2006年,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创建“百姓文化”为品牌,以“构建和谐金山,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共组织各类演出431场次,参演节目4037个,参演人数2.63万人,观众近60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612场次,观众约22.4万人次。顺利完成了“数字影院村村建”工程,全区78家村级活动室配备了数字影院,使我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的地区。积极开展“相约海滨”等各项群文活动;成功举办了舞林大会、妇女高级论坛、教师节文艺晚会、国际模特精英赛、“风夏?音乐季”等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使我区海岸线充满活力,金山城市沙滩已成为上海大型文化活动的一个载体,滨海文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卫生:2006年我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制订了农村合作医疗“十一五”规划,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甲、乙类传染病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制订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事故得到有效遏止。全区拥有医疗机构31个,在编在册职工3810名。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434名,全年门、急诊212万人次,出院病人5.47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4.67%。

体育: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型体育赛事逐年增多,继续成功承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并被上海市评为我市五大品牌赛事之一,首次承办全国汽车拉力赛、全国沙滩足球赛、世界特奥会马术邀请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举办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周、全民健身节等大小活动140余次,近10万人次参与。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共建设3处社区公共运动场、8个健身苑点,正在规划建设3处社区公共运动场、6处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占地350亩的金山区体育场也将于2007年5月竣工。体育竞技水平显著提高,在市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区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荣誉称号,青少年组摘得4.5枚金牌、6枚银牌、10枚铜牌,实现青少年奥运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200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2.2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0.01万人,农业人口22.27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6.11万人,女性人口26.17万人。全区总户数17.45万户,户均3.0人。

劳动保障:2006年我区继续开拓“千人、百人就业项目”,当年度新增“千人、百人,就业项目”岗位3328个,新增非正规劳动组织598家,吸纳从业人员6824人。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年内职介成功数8453人。举行小型用工洽谈会7次,通过洽谈会有3500人次上岗。全年新增岗位29047个,净增岗位10215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6416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参加城保、镇保、农保总人数达31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又有新突破,月均参保人数超过5万人。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8600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委口径)预计达到8680元,比上年增长16.9%。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建设

200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城乡设施建设配套。

固定资产: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增长稳定的势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5亿元,同比增长18.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6.6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6.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城乡建设:实事重大项目扎实推进。12项实事项目全面完成,28项重大项目新金山国际幼稚园、高危化小企业环境治理、金山工业区35KV变电站3个项目已完成,金山区体育中心、金山化工专业孵化基地、廊下污水厂、朱平公路等2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三区一线”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不断加快。金山工业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城区已完成中心城区9.4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完成34平方公里水系专业规划、通讯规划、天然气等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海岸线基本完成沙滩景观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造。

环保、绿化:2006年我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好改善,正式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简称创模)工作,目前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2项任务已全面启动,创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30项环保实事项目中,按照2006年节点目标,25项已完成;6项重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其中5项工作已按2006年节点目标完成。我区水环境质量长期恶化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今年的水质综合指数与2000年相比改善了8个百分点,大气环境指数改善了5个百分点。截至12月底,我区的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在全市列入前三名。目前我区的城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