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金融业

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持续增长,贷款增长趋缓。至年末全区共有银行14家,本外币存款余额874.4亿元,比年初增长14.0%,增加107.5亿元;银行贷款余额475.6亿元,比年初增长7.7%,增加3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1.6亿元,比年初减少21.4%,中长期贷款261.4亿元,增长75.7%。

旅游业

挖掘资源,融合优势,旅游产业有新发展。年内成功举办“爱我中华红色之旅”启动仪式、“迎国庆—上海旅游节花车宝山巡游”和“宏伟钢城,动感汽车城”主题游。各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60.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04.4万元。至年末,全区星级宾馆12家,其中四星级1家。主要饭店(宾馆)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接待50.0万人次,增长3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3.2万人次,增长1.4倍。至年末,全区有旅行社2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26家,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组团出游16.5万人次。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非公经济比重继续上升。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24.9%,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8%上升到45.2%。

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中,国有与集体企业完成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股份制企业完成7.5亿元,增长50.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08.1亿元,增长16.1%;私营企业完成74.1亿元,增长61.5%。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商业零售额15.7亿元;私营和个体商业企业零售额65.5亿元;股份制等其他商业企业零售额71.1亿元。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资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新途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取得进展。区环卫系统所属事业单位整体转为企业顺利完成。加大镇级集体资本调整力度。全年完成29户镇级集体企业改制,退出集体资本1.6亿元。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做好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全年共处置17个生产队的集体资产,涉及净资产6679万元,核准分配3394万元。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行为,产权交易方式逐步规范透明。年内,上海宝山产权经纪有限公司通过产权市场共成交各类产权转让40宗,交易资产总额8.3亿元。

依法行政

有效推进《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年内,对本区行政处罚实施主体进行清理。清理的初步结果是:我区有行政处罚实施主体99家,其中法定行政机关66家,法定授权组织22家,法定受委托组织6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机构2家,其他3家。至年末,我区具有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的单位共52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区有656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共26.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4.8万人;有6572家单位26.1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有6568家单位26.9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有14.8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城镇医疗保险。全区有5.9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全年发放农村养老金2076.7万元;有3.2万人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其中新征地劳动力参加保险1.1万人;有8.7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集医疗基金3110.6万元。

对外贸易

大力扶植重点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2.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2%;出口总额22.8亿美元(振华港机增量部分在地统计6.34亿美元,剔除振华港机出口额为16.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8亿美元,占89.9%。按贸易方式分,加工贸易出口12.5亿美元,占76.2%;一般贸易出口3.9亿美元,占23.5%。按出口商品分,集装箱9.1亿美元,占55.6%;未锻造铝及铝材1.1亿美元,占7.0%。按出口地区分,对美国出口5.4亿美元,占33.1%;对日本出口2.7亿美元,占16.5%;对欧盟出口2.6亿美元,占16.0%。

招商引资

积极拓展引资领域,努力挖掘引资潜力。年内批准外资项目119个,其中:新批84个,增资35个,投资总额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合同外资总额3.4亿美元,增长1.5%。引资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数86个,占总数的72.3%,吸引外资总额6.9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82%,项目主要涉及机电电子、电器机械及器械制造、造纸业和金属压延加工业;第三产业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占总数的26.7%和17.9%。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3个,比上年增长21%。投资方主要来自于港澳、日韩和美国。

全年吸引外省市企业1020户,注册资金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9.0%。

私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至年末,全区拥有私营企业23732户,注册资金383.8亿元,其中当年注册户数3056户,注册资金45.1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增长25.3%,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30.8%,创造税收收入37.6亿元,增长36.7%,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3.7%。

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及重大市政项目

以市、区重大市政项目和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伸段结构全线贯通,江杨路四期、蕴川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宝杨路、潘泾路二期罗泾段工程全面竣工。重大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完成。

公用事业

公交线网得到进一步优化,年内新辟调整公交线路8条,区境内共有地面公交线路124条,线路长度2237.9公里,其中区内线路长度1120.2公里。全年客运总量101万人次,运营车辆2358辆。运营出租车2280辆。年内完成了淞滨路/同济路****通拥堵点的10条公交线路调整,有效缓解了吴淞大桥交通拥堵状况。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如期完成下达任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年内关停上钢一厂三转炉炼钢车间、上钢五厂煤气车间等10个重点污染源;对工业区内34处无组织烟粉尘排放源进行整治;完成企业污水纳管160户,实现工业区内蕴藻浜以北地区企事业污水的全面截污。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顾村、月浦工业区51户企业完成污水纳管改造;129台炉窑灶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建成高境镇、海滨街道(除部队外)、大华地区、上大地区四个“基本无燃煤”区。加强环境执法,出动4180人次,实施污染源现场监察8745户次;整治和关停各类污染源399个;处罚环境违法行为94起。区域年度环境保护总投入约13.5亿元。大气环境显著改善。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84.3%,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