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5 双鸭山市统计局

旅游业发展较快。2005年,我市继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扩大就业的同时增加创汇收入。据市旅游局统计,我市全年旅游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65.0%;接待境外旅游人数3.3万人次,同比增长70.0%。接待国内游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23.0%;国内旅游收入8000万元,同比增长   25.0%,旅游创汇收入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0.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52186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8.5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51044万元,同比增长60.1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44329  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7.9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43184     万元,同比增长28.3%。

金融机构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2226万元,比年初增加23275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303218万元,比年初增加52797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34451万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928万元,同比增长  5.9%;人寿险保费收入30523万元,下降11.2 %。支付各类赔款3312万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  2506万元,增长0.6 %;人寿险赔付金额806万元,同比下降21.3 %。

八、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  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5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  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有线广播电视用户  万14.8户。全年报纸发行数量1530.1万份。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推进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四县、四区全部通过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检,基本完成了市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 2所。普通中学131 所,在校生96132人,全市普通初中入学率达  100%,在校生991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9 %。

公共卫生事业显著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1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633张。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261人,其中执业医师2230人,执业助理医师456人,注册护士2139人。 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专科防治所7个,妇幼保健站11个。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市自然保护工作进展顺利。自然保护区已发展为6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 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295.6平方公里。低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达标面积39平方公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511万元,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数61套;废水排放量3036.21万吨;烟尘排放量30443.16 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14.7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9.67%。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总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150.2 万人,与上年相比下降0.7%,其中:非农业人口90.9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0.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60.0 %,上升到60.5%,增长0.5个百分点;农业人口59.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1.1万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0%,下降到39.5%,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出生率由上年的9.37‰,下降到8.62‰,人口出生率与上年相比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47‰,与上年相比下降0.19个千分点。

全市在岗职工减少、工资总额明显提高。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14.7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0.1万人,下降0.9%;全年共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8.3亿元,同比增长15.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179元,比上年增加1990元,增长17.8 %。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4.19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87.57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6.7 %。农民人均纯收入2984.4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4.5% 。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2万人;有12.3 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有21.1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8.4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