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齐齐哈尔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迎难而上,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契机,深入贯彻实施“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在遭遇“非典”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6亿元,下降1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47.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22.1:35.9:42.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360.3元,增长7.1%。 市场价格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市区,下同)。从内部结构看,医疗保健、食品、消费品、服务价格分别上涨8.0%、3.7%、2.0%和0.9%;家庭设备用品和衣着价格分别下降1%和2.9%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辅换位”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畜牧业。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4.2,同比提高3.6个点;实现利税9.6亿元,增长18.2%。 就业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2.4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8%。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1.5万人,下降4.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全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主辅换位”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但由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涝、早霜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和农村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0.2亿元,比上年下降30.8%。 受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全市粮豆薯总产量为186.8万吨,比上年下降62.9%。 全市农作物绿色食品监控面积125.9万亩,比上年增长0.96%。落实种植业绿色食品基地86个。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开发绿色食品6大类45小类400多个品种。 林业生产稳定。全市完成造林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4.8%。幼林抚育面积7.8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2.3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年末大牲畜存栏116.5万头,增长15.9%。全年肉类总产量35.8万吨,增长11.5%。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缴税金3亿元,增长15.4%;净利润9.6亿元,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增长5.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1亿元,下降8.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增长54.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增长12.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7.2亿元,增长11%。实现利润-0.4亿元,减亏56.4%。 地方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8.7,比上年提高5.9个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利润1.7亿元,增长139.5%;实现利税8.6亿元,增长18.3%。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5.9万平方米,增长10.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0.1万平方米,下降15.6%;全员劳动生产率43951元/人,增长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9亿元,增长13.5%;更新改造投资13.2亿元,增长0.5%;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增长37.3%;其他投资4.0亿元,增长2.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农林牧渔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工业投资增长1%。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28.9%;运输邮电通讯业投资下降51.2%。 全市安排的重点工程中,市党政办公中心、市综合体育馆、景南花园小区、齐化集团高档环氧树脂生产线技改项目、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液态奶生产线等一大批工程相继竣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3年,虽然“非典”对我市消费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改变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2亿元,增长8.3%;餐饮业零售额9亿元,增长8.5%;其他行业零售额2.2亿元,下降7.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6.9亿元,增长8.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4.5亿元,增长6.7%。从结构看,“吃、穿、用、烧”的零售额分别为63.4亿元、26.5亿元、27.6亿元、13.9亿元,分别增长12.8%、13.2%和下降1.4%、1.4%。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186个,比上年下降18.4%;集市贸易成交额48.2亿元,下降2.6%。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规模显著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9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项;项目总投资1.3亿元。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6517.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3468.77万美元,增长10.7%;进口总额3048.97万美元,增长24.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03.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其中,铁路190.5亿吨公里,增长3.4%;公路12.8亿吨公里,增长4.9%;航空0.04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旅客周转量完成54.64亿人公里,下降4.5%。其中,铁路41.9亿人公里,下降8.9%;公路12.4亿人公里,增长14.8%;航空0.34亿人公里,下降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