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5 四平市统计局

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12.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3 %。全年公路旅客发送量3085 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公路货物发送量2972 万吨,比上年增长6.3 %;公路货物周转量11517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0%;旅客周转量11400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0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67882辆,,其中载客汽车达到79064辆,载货汽车达到14532辆。全市私人轿车达到21778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6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176万元,增长16.5%;电信业务总量112151万元,增长28.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包括小灵通用户)达70.9万户,比上年下降0.7%,其中小灵通用户8.3万户,比上年下降14.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9.8万户,比上年下降6.1%。

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1.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495人次,比上年增长18.93%。接待国内旅游者71.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7%。旅游总收入5.4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8.4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9.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22%,国内旅游人民币收入5.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8%。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南河按期蓄水。国道102线四平至长春段一级路工程竣工通车,伊通至辽源高速公路、平东公铁立交桥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环境百日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四平战役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营。市容市貌日见整洁,市区空气质量达到3级,全年优良天数293天。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治理取得成效。居民饮用水百分之百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教育和科学技术

基础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整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有大学1所,招生5562人,在校生18751人,毕业生5141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生12723人,招生5039人,毕业生3484人。普通中学202所,招生53589人,在校生166151人,毕业生55335人。其中,普通高中24所,招生18489人,在校生56834人,毕业生19851人。普通初中131所,招生35100人,在校生109317人,毕业生35484人。全市普通小学1079所,在校生186284人,招生37544人,毕业生35214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393人,招生35人,毕业生13人。幼儿园226所,在园幼儿20768人。

建立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四平。2007年,全市组织企业申报、争取国家、省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经国家、省科技部门批准立项40项,其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国家级7项,省级8项。新增13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1户。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科技信息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共建成科技服务网站14个,省级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1个,开发并开通农业科技110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工程1个。全年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35个专题,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农民近6万人次。

为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全年面向公众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33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信号3次。全年共开展火箭增雨作业22次,地面发射增雨火箭165枚,发射高炮弹395枚。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以县(市)为单位参合率达到100%。200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卫生机构床位918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396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3823人,执业医师(助理)6365人,其中,执业医师5060人。全市有注册护士4052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孕妇死亡率降低到42.34/10万,婴儿死亡率降低到7.37‰。

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和社区体育工作不断加强。举办万人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3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表演、展示和竞赛活动15项36次。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为农民赠送健身资料2000余份、健身器材250多件。组织开展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的选拔工作。在第十二届全国百城自行车决赛中,我市获团体接力赛第一名。参加上级比赛成绩优异,在全省竟技比赛中共获金牌80枚、银牌59枚、铜牌78枚的好成绩。三人获全国射箭比赛团体第一名,一人获全国奥林匹克射箭锦标赛女子第一名,一人获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75公斤以上级3枚金牌,并打破了世界记录。组织参加了省第四届中小学冰雪冬令营活动,丰富了中小学生假期文化生活。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34.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市区人口60.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全年死亡人口1.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

表8 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  标年末总人口 (万人)比重 (%)

全市总人口334.9100.0

# 农业人口207.562.0

非农业人口127.438.0

# 男性169.750.7

女性165.249.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29.14,比上年增长24.50%。人均消费支出9708.68元,比上年增长34.00%。其中,食品支出3157.26元,比上年增长45.28%;衣着支出1498.67元,比上年增长51.33%;居住支出1012.40元,比上年增长4.9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21.80元,比上年下降15.54%;交通与通讯支出为1179.98元,比上年增长88.14%;医疗保健支出为964.48元,比上年增长41.55%;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1074.56元,比上年增长13.75%;。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2.52%,比上年上升2.52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30元,比上年增长15%。城乡居民住宅条件显著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26.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2.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