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14个,拥有床位7415张,收养4447人,其中:收养孤寡老人2706人。到2003年末,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869个。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91户,共安置1939名城镇残疾人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93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88.7万元,接收社会捐赠768.6万元。 2003年,全市有142994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全市低保资金达到10215.8万元,其中城镇10133.8万元,农村82万元。 环境保护 2003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立足点,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环境执法的合力作用,成效显著。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0.3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了0.042毫克/立方米;松花江吉林江段高锰酸盐年日均值为5.49毫克/升,下降了0.13毫克/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5.6分贝,下降0.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0.0分贝,下降0.6分贝。 实施了“蓝天工程”,空气污染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全年实施锅炉并网103台,完成锅炉改型476台;全年共检测机动车辆31297台,治理尾气超标机动车2632台。取缔了20个重要污水排放口,污水截流量达到80%以上;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94项,验收53项,有效地解决了源头污染问题。圆满完成了排污费征收任务,收费总额达到2572万元;编制并发布《吉林市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办法》,使我市环境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为“蓝天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开通了“12369”环境信访举报电话,市、区两级环境执法连动系统互相配合,设置了城区大气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使环境执法手段得到加强。全年受理信访及人大建议、政协提案769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9%,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注:本公报中部份指标为快报数,个别指标因口径变动,变化较大,由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