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4 长春市统计局

199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深入开展了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个战役”,实施了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两项工程”,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两化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宏观调控目标全面实现。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55.8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1.1%、41.5%和37.4%调整为20.2%、42.0%和3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86.5元,比上年增长12.5%。市场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出现负增长,比上年下降1.7%;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8%,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7.4%和5.8%。

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各种方式改革的国有企业达624户。其中,7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56户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50户企业被兼并,18户企业破产。实施了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组建了长春医药、大成玉米、汽车配件等3户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了小企业放开搞活力度,有2793户小企业实行了改制经营,转制率达88.2%。“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市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1358个,分流2.9万人,实现再就业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还不够快,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市场消费不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围绕“三大一强”战略目标,坚持科教兴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田间科学管理技术,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82.6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7.7亿公斤。油料作物减少1.4万吨,蔬菜增加21.9万吨,水果增加2375吨。

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畜牧业产值达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猪牛羊肉产量51.7万吨,比上年增长17.6%;奶类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4.7%;禽蛋产量24.2万吨,比上年增长11.5%;鹿茸产量3.99万公斤,比上年增长44.7%;水产品产量2.1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全市完成造林面积6200公顷,为计划的124%。当年完成新育苗面积510公顷,为计划的176%。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完成了6条主要江河堤防土方达标工程和伊通河城区上段治理工程,新增治涝面积45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32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化肥施用量(折纯吨)30.2万吨,增长3.1%。农村用电量5.4亿千瓦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总产值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工业271.1亿元,建筑业73.4亿元,交通运输业85.9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77.5亿元,社会服务业35.3亿元。

农业产业化骨干项目建设成效显著,10条龙型项目全面启动,大成玉米一期工程和吉林华兴120万头猪屠宰加工等25个龙头企业部分建成或竣工投产,实现产值123亿元,全年转化粮食130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在市场价格较低,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困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加强内部管理,使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其中: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5790元/人。全市30种重点工业产品产量有24种上升,汽车23.4万辆,增长5.0%,其中轿车8.1万辆,增长18.2%,数字程控交换机48.7万线,增长19.7%,电话机10.7万部,增长45.6%,摩托车11.3万辆,下降29.2%,卷烟18.5万箱,下降17.7%,铁路客车733辆,下降31.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得到进一步推广落实。全市施工工程个数4635个,实行招投标工程175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7.8%。施工面积4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竣工面积249万平方米,增长10.1%,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3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初我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这一机遇,确立项目,增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7亿元,增长11.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5.4亿元,增长2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2亿元,增长15.7%。市属以下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8.8%。农村乡镇企业投资比例上升。全年完成投资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占全市投资总量的23.7%,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稳定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房屋施工面积259.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1.9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57万平方米,提供经济适用住房7000套,解困工程当年竣工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商品房空置面积56.6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年初确定的5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36个,占项目总数的72%。完成投资25.4亿元,为本年计划的79.8%。其中大成玉米一期工程、罗兰电器、五环体育馆、金赛药业等15个项目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长春龙家堡机场前期准备工作、热电一厂扩建及热网配套工程进展顺利。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建成投产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项目48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6.3%;新增固定资产51.2亿元,交付使用率为62.1%。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轿车3万辆,摩托车50万辆,电子计算机2万部,粮食仓库1.9万平方米,各类院校学生席位1.1万个。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1998年是我市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青年路、南开运街等九条道路和长农、长吉两个公路出口,芙蓉公铁立交桥、光复路高架桥等重点市政工程提前竣工。大中修道路32条、50万平方米,新铺装小巷道330条,整修人行步道34万平方米。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已达2804万平方米。煤气日供气总量33.9万立方米,市区使用煤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户数51.2万户,新增燃气用户2.1万户。规划区使用自来水人数184万人。拥有营运公共电、汽车2362辆,运营线路网长度665公里。城区植树35.7万株,新增绿地102.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19.3公顷,绿化精品不断增加,绿化覆盖率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