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包头市统计局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画匠营子水源地二期、新南郊污水处理厂、天然气输配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青山区昌福村拆迁改造、昆区南部区开发、石拐区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8%,用水普及率85.5%,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上年的70%提高到74.6%,燃气普及率由80.5%提高到83%,道路设施综合完好率由90%提高到9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4.7%提高到35.2%,新增公园绿地12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7平方米。

十一、环境保护和水资源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空气Ⅱ级良好天数267天,比上年增加11天;新建烟尘控制区16.9平方公里,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3.2%。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黄河包头段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占72.2%,较去年增加1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达标率90.2%。

水资源依然紧缺。全市平均降水量288.5毫米,较上年增加116.4毫米,全市总供水量100892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7231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78463万立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245.8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其中男性为126.7万人,女性119.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4。城镇人口179.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1%。人口出生率7.80‰,死亡率3.64‰,人口自然增长率4.16‰。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11元,比上年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25元,增长1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3%,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338元,比上年增长14.4%;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0元,增长23.3%;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3%。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7.3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44.1万人,比上年增长6.8%;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2.5亿元,增长27.7%;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3.5万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8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57.0万人,比上年增长8.0%;支付医疗保险金4.4亿元,增长30.7%。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6.0万人,增长7.5%;支出工伤保险金1386万元,增长1.2倍。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32.8万人,增长18.2%,支出生育保险金2772万元,增长48.2%。全年为城市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9亿元;全面实施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贫困农牧民发放保障金110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