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公路建设再上台阶。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2公里,一级公路302.7公里,二级以下公路250.67公里。 邮电业发展迅速。全年固定电话放号净增16万部;本地网用户数达84.9万户,增长23.4%;年度宽带ADSL用户净增4.3万部,增长26%,累计达到10万部;本地网容量达109万门,增长26.7%,ADSL设备容量19.2万门,增长81%。邮政局所266个,增长3%;邮运汽车75辆,增长44%;邮政业务总量22801.84万元,增长5.2%;全年发送函件2326.87万件,包件64.08万件,特快专递86.03万件,增长30%;年末邮政储蓄收储余额287883.24万元,增长32%;定销报纸1237.13万份,定销报纸期发数4.66万份,定销杂志90.36万份,增长19%,定销杂志期发数5.67万份,增长7%。 六、商业、旅游业 商业发展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从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完成销售额为59.04亿元,增长33.8%;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完成销售额为75.71亿元,增长11.9%;餐饮业完成销售额14.45元,增长22.6%。目前我区有商业网点55625个,500平方米以上的中型网点有470个,大型商业网点118个,其中营业面积在1万米以上的特大型网点有39个。另外,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有177个。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统计数据看,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3.9%;服装、鞋帽、针织类增长4.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4%,日用品类减少10.6%,中西药品类减少32.3%。 旅游业发展升温。我区有26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9家。自然风景区2个,其他纳入统计的旅游景点6个。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7.52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0.0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7.51亿元。我区共接待游客540.72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91.81万人次,占全部游客90.95%,海外游客48.91万人次,占全部游客9.05%。在所有游客中,一日游游客有330.78万人次,占61.17%;过夜游客209.94万人次,占38.83%,过夜国内游客174.44万人次,过夜海外游客35.50万人次。 七、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增长快速。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60.7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09.9亿美元,增长28.3%;进口总额250.82亿美元,增长36.1%。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299.93亿美元,增长27.59%;一般贸易出口8.39亿美元,增长43.43%。“三来一补”协议工缴费4.62亿美元,增长15.2%;实收工缴费4.2亿美元,增长6%;实收综合费10.22亿美元,增长20%。 利用外资再创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额13.38亿美元,增长20.6%。其中,直接投资额完成8.27亿美元,增长26.62%;间接投资完成额5.11亿美元,增长12.1%。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15宗,增长4.51%。 招商引资再添新绩。香港投资环境介绍会共签定项目144宗,投资额198亿港元,比上年增长8%。在第六届高交会上共签约成交项目65宗,协议引资75.1亿元。 出口市场继续向多元化发展。2004年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77个,其中对港澳、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出口增速达40%以上,出口额分别为219.38亿美元、174.52亿美元、3.84亿美元和0.86亿美元,增速分别为40.27%、42.91%、74.19%和55.29%。出口十大国别(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台湾省、英国、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 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喜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2.48亿美元,增长58.33%;实现机电产品出口264.15亿美元,增长33.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总计54.74亿元(不含基金预算收入),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75%。全区财政支出总计54.7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89亿元,增长19.8%。我区国税、地税共完成总收入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国税实现总收入61.8亿元,地税收入45.9亿元。实现年底出口退税总额35.66亿元,区财政负担7.13亿元。 金融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05.76亿元,比年初增长22.3%;各项贷款余额为470.65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存贷差为488.9亿元,增长26%。全年现金总收入2051.75亿元,增长29.6%;现金总支出2148.3亿元,增长29.4%,现金净投放96.55亿元,增长24%。 社会保险业发展不断完善。2004年完成基金收缴172270.1万元,增长70.5%,其中养老保险费129798.87万元,医疗保险费21002.6万元,工伤保险费18699.93万元,失业保险256.39万元,征缴住房公积金553.37万元,地方补充保险基金1958.9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区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全区共受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263项,其中产业类项目121项,科研类项目142项。下达科技计划163项,其中产业类71项,科研类92项。组织申报深圳市科技立项31项,申报并列入国家“863”计划1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市技术发明奖1项,获省专利优秀奖1项。有2个项目被列入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有1个项目被列入2004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有3家企业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 教育事业日益发达。全区有中、小学校200所(公办92所、民办108所),幼儿园184所(公办6所,民办178所),其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73所,普通小学125所。在校学生273783人(公办学校114554人、民办学校159229人),其中,中专职高在校生2648人,中学生56793人,小学生178244人,幼儿园学生36098人。教师20289人,其中公办教师7437人,民办教师12852人。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21.65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10.53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8.89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8.14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繁荣。2004年末全区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0个,群众广场举办文化活动320场。文化馆(站)11个,农村文化室236个,公共图书馆130个,藏书217万册,博物馆2个。全年文化事业获奖76项。送戏下乡430场,举办展览42期。全区现有1家县区级广播电视台,8个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用户2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市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8个。 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发展。我区有非营利医疗卫生机构25间,其中,公办医疗机构13间,村办卫生院2间(集体制),计划生育专科医院1间,营利医院15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06间。全区病床数3410张,比上年增加11.4%;病床平均使用率为92.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为7.9天。2004年区、街道两级下拨卫生事业经费2.13亿元。全区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13.1亿元,增长17.9%;医疗卫生机构支出13.66亿元,同比增长8.9%。全区在编职工3234人,聘用职工3352人;正高职称92人,副高职称445人,博士10人。2004年全区门诊诊疗人数794.23万人次,同比增长7.9%;住院人次14万人,同比增长15.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9.9%;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6%、99.5%。全年急诊出车34573人次,接获“120”急救车3.3万人次,其他出车1573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