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永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25 金华市永康市统计局

外贸队伍持续壮大,出口市场有效拓展。2006年全市有自营出口权企业568家,其中有出口实绩企业380家,比上年增加80家。企业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有37家企业自营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比上年增加14家。我市产品出口到165个国家和地区,对各传统市场保持全面增长,对欧洲出口增长22%,对北美洲出口增长44.12%,对亚洲出口增长23.71%。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有效拓展,对非洲出口量实现翻番,对俄罗斯出口增幅高达200.36%。

2006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及增资项目13个,累计合同外资73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81%;实际利用外资54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55%。

旅游业健康发展,国内外游客持续增加。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际旅游者3.35万人次,增长11.7%;接待国内旅游者192.1万人次,增6.7%。旅游创汇收入1048.5万美元,增1.7%;国内旅游收入11.46亿元,增长16.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继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中央收入11.65亿元,增长19.5%;县级收入11.70亿元,增长17.8%。全市财政总支出11.55亿元,增长18.2%。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对外存款余额221.6亿元,增长18.5%;其中企业存款56.6亿元,增长2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9.3亿元,增长20.6%。年末金融系统(人民币)对外贷款余款179.6亿元,增长23.9%,贷款余额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了13.9个百分高。贷款的增加,有力地支持我市经济的发展。贷款结构继续优化,2006年工业贷款增加了43.7%,农业贷款增加了29.7%,而个私贷款则下降了38.6%。

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2亿元,增长13.3%;人寿保险保费收入3.05亿元,增长13.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共新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95项,地市级项目44项。获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省级1项,地市级11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评审33项,其中省级25项,地市级8项。全年各类专利申请数达1684件;专利授权数(包括发明公开)1413件,比上年增长96.8%。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79所,在校学生10.85万人,其中小学65所,在校学生4.4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小学升学率都达到100%;初中18所,在校学生1.79万人,初中入学率99.99%,初中巩固率100%,初中升学率94.23%。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协调发展。全市有普通高中8所,在校学生1.34万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0.73万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62.02%。2006年考上大中专院校4751人,其中普通高校3293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有图书馆13个,藏书总量32.2万册;文化馆1个,文化站16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7个,市级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1个,金华市级6个,永康市级19个;电影院1个,放映厅2个,电影观众人数4.4万人次,票房收入96万元;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演出场次1673场,观众人数52.1万人次。有省级文保单位8个,市级文保单位45个,市文物保护点173个。有馆藏文物1900件。全年出版《永康日报》305期,共发行1008.45万份。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3.2万户,2006年开通数字电视。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医院、卫生院26个,其中等级医院6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484个,其中等级医院床位数1220个。有医生数1515名,注册护士815名,有卫生防疫人员95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42.14万人,参保率为90.2%。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年末全市有室内全民健身中心25个,室外全面健身公园广场3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体育场馆4个。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2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次数30次,全民健身运动逐步深入。

十、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2006年我市继续强化对小冶炼的整治,严防小冶炼死灰复燃,进一步加大金属表面处理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全年共立案查处企业违法排污503起,调查处理环境污染投诉966起,全部办结。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1.01亿元。年末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0.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49%,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3.5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户籍总人口55.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年末总人口按性别分,男性人口28.33万人,女性人口27.16万人;按农业与非农业分,农业人口46.40万人,非农业人口9.09万人。全市出生人口6454人,出生率11.63‰;死亡人口2897人,死亡率5.22‰;自然增长人口3557人,自然增长率6.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48元,比上年增长10.9%。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53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8.5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8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6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82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5人。年末有农村敬老院8个,社会福利院1个,镇敬老院床位数1200张,社会福利院床位数400张。新增就业岗位12650个,完成本地农村劳动力职技能培训9093个,实现转移就业12700个。

注:①GDP等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如与年报数据有出入,以年报数据为准。

②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