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0 威海市荣成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央和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三”战略构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使全市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1.75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5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4.84亿元,同比增长2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46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一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12.0%和28.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9.3%,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达14.3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经济结构调整收效明显,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威海市率先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扩大了城乡低保范围,改革了接送学生车辆购置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宅取暖补助办法等;此外,行政审批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等项改革也都稳步推进。

二、农业

2004年粮食总产达26.3万吨,花生总产8.01万吨,果品总产15.5万吨;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3.9亿元,增加值3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1.6%。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更大突破,2004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900公顷,造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平稳发展,2004年末达到29.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新增奶牛5000多头,存养量达到1.8万头;肉、奶、蛋等副食品生产基地均有较大发展。

渔业,针对近海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生产成本上涨的不利形势,2004年,我市继续把大洋渔业、名优养殖和精深加工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有效推进了生产规模化、养殖集约化和市场国际化。全年共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23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渔业总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14.8%;并且,随着标准化体系和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水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8.15万千瓦,与同期基本持平;农用拖拉机6.2万台;排灌机械动力达5.255万千瓦,同比增长7.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1580公顷,同比增长33.3%。农村用电量1740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8%。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50.7亿元,同比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5768元,同比增长1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87.4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97.6亿元,同比增长28.2%;实现工业增加值173.9亿元,同比增长26.6%。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又有了进一步合理的调整。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84.8亿元,同比增长28.76%;重工业产值312.8亿元,同比增长27.44%。

2004年,我市继续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585.47亿元,同比增长44.88%;实现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35.27%;实现利税43.43亿元,同比增长37.99%;工业产品销售率由2003年的97.36%提高到2004年的98.9%;全年用电量共计127258万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达78162万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0.1%。

2004年,我市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以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标志,我市公司上市实现了零的突破,华鹏玻璃有限公司完成了券商辅导工作,泰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新加坡上市工作正式启动,俚岛水产、石岛新港有限公司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已论证完毕;对24处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22处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涉及资产总额3.3亿元,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近3亿元,使20处企业恢复了正常生产,安置职工2100多人;对102宗、77.1公顷经营性土地实行了“招拍挂”出让,实现纯收益1亿多元;取消了农业特产税,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农村和农民减负总额达2.6亿元。

2004年,我市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规划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75亿元,有69项竣工达产;重点工程的顺利进展,大大强化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8150万元,同比增长45.0%;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完成投资额950459万元,同比增长31.5%;房地产开发投资49843万元,同比增长26.0%;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222838万元,同比增长130.0%。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明显加快,2004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072.69万元(不包括移动通讯和寻呼),增长15.8%;全市15处镇及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达7.84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16.43万门,同比增长6.1%。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客货运输量明显增加。全年完成货运量588万吨,同比增长5.0%;周转量9262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9%;完成客运量558万人,周转量39114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5%和7.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10.6万吨,同比增长17.3%。

五、国内贸易

通过强抓载体建设、改善服务环境等措施的大力实施,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特别使得民营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通过几次大张旗鼓地发动,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到年底,全市登记个体工商户可达1.4万户;私营企业1580家,从业人员5.8万人,注册资金31.87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市的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稳定。2004年,全市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7.89亿元,同比增长13.4%。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进一步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前提下,通过港口、园区和大项目的带动,不断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三资企业管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有权企业数量等措施,使我市的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利用外资项目231个,同比增长18.5%;实际利用外资397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6%;合同利用外资99923万美元,同比增长116.2%;出口创汇51640万美元,同比增长29.5%;年内劳务输出人数达431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