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临沭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20 临沂市临沭县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6年,全县各级在县委县政府号召下,努力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以沂蒙创业园为展示窗口,周边带动、辐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和居民住房建设步伐,大力搞好城市道路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56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完成31.33亿元,同比增长31.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36.8%。

2006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0家,签定合同额31.67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48亿元,房屋施工面积513410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59172平方米。全县所有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5.1亿元。建筑企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建筑工人工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由于投资的高速增长、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势头持续强劲,为建筑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筑企业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06年,随着全县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客货运输量增加,全年完成客运量932万人,公路货运量830万吨。

邮政电信事业迅速发展。邮政部门完成业务总量2418万元。电信部门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6.9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30   部/百人。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800万元。联通电话用户4.6万户,业务收入2900万元。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物价

全县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7%。其中城镇零售额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4%;县以下农村零售额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分行业看,各行业均衡发展,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餐饮业零售额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分经济类型看,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个体经济零售额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6%,私营经济零售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   31%。

2006年全县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17家,从业人员1476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4.1亿元。

城镇集贸市场发展较快,购销两旺,市场交易十分活跃。2006年全县共有集贸市场51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5个,生产资料市场1个,农副产品市场3个,工业品市场2个。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156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1679万美元,2006年末全县共有三资企业86家,其中当年新批11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29万美元。

七、财政  金融  保险

2006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8.6%,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 。分税种看,增值税4023万元,比上年增长18.3%,营业税4452万元,比上年增长18.6%,企业所得税2758万元,比上年增长26.7%,个人所得税469万元,比上年下降6.1%。在财政支出上,各级财政部门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全县共完成财政支出49029万元,其中灶内支出   43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2%。灶内对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分别为3423万元、11089万元和15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8%、  8.4%和13.8%。连续19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贷款投放加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790万元,比上年增1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1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6218万元,比上年增长3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县财产保费收入1808万元,赔付支出1286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8433万元,各项赔款及给付1374万元。

八、教育

200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348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初级中学23所,小学112所,职业中专1所;专任教师4936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936人、1370人、2426人、204人;在校生共101147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12817人、20988人、49341人和4558人;毕业生22310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4619人、9257人、6920人和1514人;招生30098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和职业中专分别为4446人、6896人、8048人和22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204所,教职工734人,在园儿童13294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文化艺术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量14.4万册,文化艺术馆1个,文化管理机构1个。无线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率91%。电视转播台1座,电视覆盖率96%。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各项改革深入进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2006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其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院12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3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70人,其中执业医师438人,执业助理医师136人,注册护士304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健身活动开展踊跃,2006年10月开展了全县县直机关首届职工运动会,11月开展了全县环城万人行活动。

十、人口与就业

2006年末,全县共有人口638411人,比上年末增加4775人,增长7.5‰,其中非农业人口54441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79‰,死亡率4.79‰,人口自然增长率5‰。

全县年末从业人员38.17万人,其中城镇3.14万人,农村35.0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32.6万人,第二产业人员2.56万人,第三产业人员30401万人。全县在岗职工32912万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518人。

十一、人民生活、民政工作和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1620.5万元,比上年增长21.1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42元,比上年实际人均增加1875元,增长17.47%。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4元,比上年增加488元,增长13.82%。农民生活消费支出2685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长11.78%。其中,食品支出    240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长12.77%;衣着支出155元,增长    22.3%;居住支出368元,比上年增长22.29%;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34元,比上年下降4.01%;交通和通讯支出335元,增长28.29%;文化教育、娱乐支出294元,增长1.03%;医疗保健支出110元,比上年减少16.0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32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84台,电冰箱13台,电话机83部,移动电话56部,收录机12台,影碟机40台,洗衣机55台,电风扇165台,摩托车48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