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郯城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9 临沂市郯城县统计局

2005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增加投入等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增长2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2.1%;第二产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38.1%;第三产业增加值34.9亿元,增长18.9%。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3.31亿元,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20.29亿元,增长21.5%,林业总产值4.1亿元,增长8.9%,牧业总产值7.6亿元,降低3%,渔业总产值0.5亿元,增长19.1%。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85.76万亩,增加18.67万亩;经济作物40.68万亩,减少9.19万亩。粮食产量61.92万吨,增加11.78万吨;亩产427公斤。油料产量2.94万吨,降低23.8%,水果产量2.79万吨、蔬菜产量76万吨,分别降低6.3%、1.2%。

全年新造林4152公顷。全年板栗产量8000吨,核桃产量20吨,银杏产量2400吨。

全年出栏生猪45.73万头,降低5.6%;牛2.67万头、羊12.89万只、家禽640万只,分别增长23%、8.5%和1.2%。肉类产量5万吨;禽蛋产量4.13万吨,增长27.4%;牛奶产量0.3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年末生猪存栏25.42万头、牛存栏3.49万头、羊存栏9.94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0.85万吨,增长14%。

全年农村用电量0.85亿千瓦时,增长12.5%。化肥使用量(折纯)6.57万吨,增长7.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90.3亿元,增长71.74%。工业增加值26.87亿,同比增长54.1%。产品销售收入91.35亿元,增长77.2%。利税合计11.47亿元,增长83.2%。利润总额6.58亿元,增长92%。累计工业产销率97.6%,增长0.12%。累计工业生产用电16.15亿千瓦时,增长49.2%。大中型企业5家完成产值27.39亿元,同比增长17.6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33%。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产值21.84亿元,增长45.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2%。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千万的企业有14家,其中过亿元有3家。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产值18.3亿元,增长37.45%;鲁南纸业集团完成产值5.7亿元,降低4.87%;郯城县供电局完成产值2亿元,增长2.19%。

全县具有资质五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10家,实现利税184元,实现增加值5117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增长41.9%。从投资规模看,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增长69.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占4.2%;第二产业投资26.7亿元,占64%,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1.9亿元,占52.6%;第三产业投资13.2亿元,占31.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7%,商品房竣工面积94280平方米,增长16.3%。商品房销售面积55271平方米,降低18.2%,销售额7563万元,增长16.3%。

四、交通运输、邮电

全年公路旅客运量输量102.3万人,旅客周转量686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57%和45%。货物运输量157.3万吨,周转量2514.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75%、84%。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861亿元,增长16%;电信业务收入7188万元,增长2.5%。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0.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7万户,比年初增加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2万户,比年初增加3.85万户。

五、国内市场、外经外贸

市场销售、外经外贸形式平稳。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31.2亿元,同比增长17.5%。从区域看,县城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28亿元,增长17%,县下市场零售额16.92亿元,增长18.1%。从经济成份划分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2.8亿元,增长9.3%;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56亿元,增长4.1%;个体经济仍居于主导地位,实现零售额16.6亿元,增长21.5%,占总量的55.3%;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16亿元,增长12.7%;其它经济实现零售额8.08亿元,增长15.3%。全县合同利用外资688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4万美元。全县共完成进出口总额6332万美元,增长3.7%。其中出口4621万美元,增长8.2%;进口1711万美元,降低6.7%。

六、财政、金融

金融机构存贷规模比年初增加,财税收入增长迅速。12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11亿元,比年初增加4.9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8.94亿元,比年初增加4.97亿元。贷款余额28.11亿元,比年初增加5.0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570万元,增长26%。其中国税收入6225万元,增长21%;地税收入12401万元,增长20%。财政支出56254万元,增长25.7%。

七、文教、教育、卫生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年末,全县各类学校261所,在校学生149701人。高级中学在校学生20568人,比上学年增加1174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47657人,增加725人;小学在校学生81476人,减少1210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3人。

全县各类卫生机构37处。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467张,病房使用率56.95%。卫生技术人员1541人,其中医生712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共完成诊疗人数126.03万人次。

八、居民生活

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1元,增长11.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54元,增长3.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44平方米。

农民人均纯收入3691元,增长12.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7元,增长2.8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8平方米。

九、人口与劳动就业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8.1万人,比去年增加3739人,其中男性50万人,女性48.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00,出生人口为10530人,死亡人口为49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

劳动就业稳定,工资水平提高。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3.37万人,同比减少0.1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94亿元,同比增加0.44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1679元,同比增长15.9%。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72起,死亡42人,伤171人,经济损失71.6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1.3%、12.5%、7%和21.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49起,上涨了5.67%;死亡38人,下降9.5%;伤167人,上涨了3.72%;经济损失26.9万元,下降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