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6 徐州市铜山县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903万元,邮政业务收入2753万元。年末农村交换机容量达25万门。农村电话机总数19.64万部,比上年增加2.66万部,增长15.7%。农话业务总量9500万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0亿元,增长7.2%;餐饮业零售额3.41亿元,增长25.3%。市场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集市贸易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市场成交额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我县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克服“非典”等各种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对策和措施,对外经济取得新成绩。全年进出口总额51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批“三资”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8家;合同利用外资47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4%;实际利用外资38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3%。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13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0%。旅游业继续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七、财政、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76398万元,比上年增长22.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198万元,增长28.91%;上划中央收入32209万元,增长14.3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预计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587万元,赔付支出3536万元,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作用,为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科技投入开发和成果转化,把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结合,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我现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5所,其中:初级中学36所,高级中学9所;本年招生41843人,其中:初中招生34245人,高中招生7598人;在校学生114370人,其中:初中92323人,高中22047人。职业中学8所,本年招生职业高中3064人,在校学生9140人。小学校129所,本年招收学生12270人,在校学生1337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入园儿童8753人,在园幼儿数16397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成绩。

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站)22个,图书馆藏书13万册。拥有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8.2%和99.3%,年末拥有乡级有线电视网22个。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35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306张,卫生技术人员2547人,其中:职业医师692人,职业助理医师293人,注册护士608人,药剂人员204人,检验人员144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设置的医疗点477个,乡村医生148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第三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夺得1枚金牌。在国家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项第二名1项;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1项,第二名9项,第三名7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23项,第二名25项,第三名16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36人。

九、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53783人,其中:在岗职工51705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958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708元,比去年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931元,比去年增长4.0%,可支配收入3864元,比上年增长5.5%。

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据农民住户抽样调查,年内户均新建住房面积0.49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面积23.05平方米。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据农民住户抽样调查,百户农民耐用物品拥有量如下:大型家具229件、洗衣机26台、电风扇215台、电冰箱8台、空调机2台、热水器15台、自行车185辆、摩托车18台、电话机66部、移动电话12部、彩色电视机61台、黑白电视机44台、影碟机12台、组合音响2台、收录机10台、照相机4架。

十、人口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287955人,比上年减少1431人,下降0.1%,其中:男653873人,女634082人,男女性别比(女为100)为103.12:100。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在全县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38112人,乡村人口849843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7人。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