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沛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6 徐州市沛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两个率先”、争做“江北领头羊”和“经济工作争第一,埋头苦干不张扬。沉下心来干实事,排除万难求发展”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确立“发展第一要务。项目第一要事”的思想,解放思想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速度、结构、质量、效益逐步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创多年来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目标,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经济在高位运行。初步核算(下同)实现沛县生产总值88.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6亿元,比上年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人均GDP7433元,增长12.8%。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7.1:40.1:32.8调整为25.3:41.9:32.8。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年末城乡私营个体工商户11926户,从业人员24146人;注册资金77978万元,其中:私营企业1115户,从业人员11695人,注册资金67340万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7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企业在岗职工1.6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76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稳固,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经济外向度偏低,新项目的产业、技术层次较低,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大,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稳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因灾减产。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减少。棉花、蔬菜面积扩大。全年粮食面积调减1.77千公顷。油料面积调减0.91千公顷。棉花、蔬菜面积分别增加1.5千公顷和2.58千公顷。受种植面积调减和严重雨涝灾害影响。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36.22万吨,下降19.9%;棉花总产量0.31万吨,下降35%;油料总产置0.86万吨,下降46%;蔬菜总产量157.6万吨。下降11.3%。水果产量9.5万吨。下降5%。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西南部特菜、西部畜禽林果、中部设施菜。东部稻田养殖和水生菜的种养格局。我县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4万亩,22个农产品被省认定为无公害产品,12个绿色食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5%。年末造林面积731公顷,与上年增加80公顷。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7万吨。比上年持平;奶类产品0.65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7.66万吨。增长4.6%;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7%,蚕茧产量60吨。下降25%。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农林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投资完成0.35亿元。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9.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80台。小型拖拉机1.86万台;农甩排灌动力机械14.94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38万吨。增长0.9%。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多种经营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86%。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林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绩。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全县已建成具有法人资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7个,入会会员5.9万人。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20.1%。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2.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6.97%。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工业用电量2.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比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势强劲。规模经济进一步壮大,坑口热电厂、青啤集团、华源纺织公司、金虹钢铁厂等企业支撑作用增强,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结构优化。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1.78亿元,按可比口径,拉长39.52%;实现得税2.亿元,增长46.48%,实现利润0.8亿元,增长19.4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县建工系统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0万平方米,增长12.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8万平方米,增长8.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3.2万元,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58.5%;更新改造投资3.74亿元,比上年增长61.7%;房地产投资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全社会工业投资13.5亿元,增长37.8%。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商贸项目129个,计划25.4亿元,已完成14.32亿元。龙固26万千瓦热电项目、徐州农用航站、康佳佳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工程进展顺利。企业更新改造取得新进展,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5751万吨公里,客运量456万人。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邮电业务总量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邮电业务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固定电话用户18.7万户,比上年增长4.7万户;移动电话14万户,新增5.6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