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曲阜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0 济宁市曲阜市统计局

供电设施进一步改善,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供电量68616万千瓦时,用电量67783万千瓦时。用电量中,生产用电5430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8877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481万千瓦时。

六、国内贸易、民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0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87亿元,增长14.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44.21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0.52亿元,住宿业零售额0.55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2.92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零售额2.58亿元,非公有经济零售额55.62亿元。其中私有经济零售额55.51亿元,增长1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5.4%。

城乡集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65个,其中城市集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19个,农村集贸市场46个。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至到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1.57万户,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1633户,从业人员4.34万人;个体工商户1.41万户,从业人员3.57万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241.20亿元,增长38.6%;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20亿元,增长43.2%;民营经济上交税金72823万元,增长43.3%。

七、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我市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获“2006年度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称号,被确定为全省着力培育发展的“重点服务业城区”和“重点服务业园区”。

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为76.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8%,同比增长17.9%,增幅同比增加了0.1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10.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9%,占GDP的比重达到3.9%。

八、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378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0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2%;财政支出96829万元,增长6.1%,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国地“两税”大幅度增收。“两税”税收收入完成81086万元,增长27.7%。其中国税收入45326万元,增长25.4%;地税收入35760万元,增长30.6%。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9253万元,比年初增加80711万元,增长1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05171万元,比年初增加38248万元,增长8.2%。各项贷款余额374669万元,比年初增加50818万元,增长15.7%。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5273.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04.7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2869万元。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882.6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287.6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595万元。

九、旅游、外经、城建、环保

旅游业增长显著。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争做山东排头兵、全国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创新演艺活动,塑造旅游品牌,整顿旅游秩序,加强宣传促销,着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经济高地。孔子文化节升格举办,成功举办了2007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文化节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明故城(三孔)景区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于丹孔子故里再谈《论语》心得、香港祭孔大典、孔子教育奖颁奖、台商孔子故里行等活动圆满成功。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年接待中外游客630万人次,其中内宾605万人次,外宾2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20.1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1.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8.6%。

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481万美元,增长6.1%;进出口总额9026万美元,其中出口854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1%和21.9%。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供水供气供热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年供水总量1358万立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9万吨/日;年管道煤气供气总量162万立方米,用气户数1.42万户;供热能力达122吨/小时,供热总量87.8万吉焦,供热面积17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路灯18377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45公顷,绿化覆盖率34%。城区主要街道实现全日保洁。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以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总量排放,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1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2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继续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年内全市各类科技人员10659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5521人。全年共引进转让科技项目25项,取得科技成果36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63所,专任教师9083人,在校生12.12万人,年内毕业生3.73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34507人,年内毕业生11482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5923人,年内毕业生1452人;职业中专4所,在校生5694人,年内毕业生3597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1753人,年内毕业生4680人;初级中学28所,在校生13956人,年内毕业生5168人;小学99所,在校生38327人,年内毕业生6651人;幼儿园122所,在园幼儿10971人,离园幼儿4264人。年内有3408人升入大中专学校,其中本科人数1006人,专科人数2362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继续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6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电影院、博物馆、文化馆各1个,文化站12个,市属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13千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继续保持了“全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有线电视用户4.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