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05.1公里,内河航道里程293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131.8万吨,货物周转量2.41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475.7万人,比上年增长2.32倍,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1.3%。 邮电通信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收入965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1.02万门,比上年增加2.28万门,增长12.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5.6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32万户,增长26.8%。全年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1339户,年末达1567户。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8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10.35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健运行。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发展现代营销方式等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的稳健运行,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发展加快。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8亿元,增长12%。 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16.7亿元,增长14.1%;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19.1亿元,增长1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9亿元,增长14.8%;餐饮业零售额2.05亿元,增长34.5%;制造业零售额9.51亿元,增长0.3%;农业生产者零售额2.15亿元,增长23.1%;其他行业零售额2330万元,增长28.2%。 市场物价继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98.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8%,其中粮食下降7.3%、油脂上涨7.1%、肉禽及其制品下降4.9%、蛋类上涨6.6%、水产品下降3.8%、鲜菜上涨13.8%;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6.2%;医疗保健下降2.1%;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3.9%;娱乐和教育文化用品下降2.6%;居住类下降0.6%;服务项目上涨2.5%。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2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3.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进口总额8737万美元,增长22.2%,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5.99%。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7家,比上年增加6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57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36%;外经营业额40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7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2357人,比上年增加248人,增长11.76%。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进区企业88家,成功引进了常州超迪隆电器有限公司、常州日新房产有限公司等13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62.9%,实际利用外资6548万美元,增长2.26倍。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55.3亿元,增长2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49亿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1亿元,增长17.8%;财政支出5.12亿元,增长16%。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7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增长19.97%;各项贷款余额36.7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增长30.1%。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15.2亿元,增长29.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4亿元,增长16.9%。全年现金收入175.2亿元,现金投放185.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10.4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17亿元,比上年增长73.6%,其中财产险3500万元,寿险1.82亿元,分别增长34.1%和84.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项目59项。其中已立项的项目共30项,获无偿拨款的项目12项,资助资金总额为264万元。全市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只,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1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火炬计划贴息项目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14项,常州市科技项目6项。2002年有3家企业确认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7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9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15万人。教职工5562人,其中专任教师4213人。年内2328人参加高考,有1858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777人),录取率达80%。教育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年新建校园网(简易校园网)19个,新添置计算机870台,华城小学被评为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先进集体,省华中、市四中、市实验小学被评为常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先进集体。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繁荣发展。现代锡剧《少年华罗庚》获得全国文华新剧目奖。影视剧本《陈毅在茅山》获得省第十八届电视“金凤凰”奖,并作为江苏省选送的三部“十六大”献礼片之一在中央台播出。小戏《落选》获得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汇演一等奖。舞蹈《梳》、《劳动号子》在省“三民”大赛中双获银奖。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以上参展和获奖的达120余件。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000户,《金坛日报》发行量达1.9万份。 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卫生技术研究取得新成绩。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拥有病床1304张。全社会有卫生技术人员1889人,注册医生926人。市中医院可调式悬吊牵引架的研制及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评审鉴定,人体手深度烧伤的功能保护研究通过常州市科技局的评审鉴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荣获江苏省业余训练先进县(市)称号。在江苏省十五届运动会中,我市获金牌榜第十一名、团体总分第十名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三届全民运动会暨第五届全民健身节,组织承办常州市级体育比赛二项。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户数21.42万户,总人口54.23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8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年内出生人口2834人,死亡345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4元,比上年增长8.6%。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2113元,比上年增长12.9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58元,增长6.8%。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9272元,增长1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