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0 常州市金坛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能力持续增强。电信系统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94万门,其中市话8.39万门,农话12.55万门。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6万户(含小灵通9.56万户、大灵通1857户),比上年增加3.85万户,增长17.4%。全年净增互联网宽带用户5807户,年末达16612户。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2.3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总数达22.3万户。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3亿元,增长14.1%。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27.55亿元,增长20.7%;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2.79亿元,增长6.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5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3.6 %;其他行业零售额9016万元,增长11.8%。全市各类市场成交额 64.5亿元,增长10.3%,其中6个亿元市场完成成交额9.3亿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102%。从分项目看呈“五升三降”:食品类价格上涨3.5%,其中:粮食上涨20.7%、蔬菜类上涨15.4%、调味品类上涨10.2%;烟酒类上涨0.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6.6%;衣着类下降3.8%;医疗保健类下降2.6%;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2%。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8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8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8%。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24.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94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外经营业额6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976人,比上年末增加208人。

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10家,成功引进了江苏兴荣美乐铜业有限公司、苏拉(金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35家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35亿美元,增长28.2%,实际到帐外资6835万美元,增长53.3%。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20.5亿元,增长39.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15亿元,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4亿元,增长26.8%;财政支出12.13亿元,增长40%。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5.36亿元,比年初增加17.12亿元,增长17.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51亿元,同口径比年初增加8.02亿元,增长15.9%。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4.11亿元,增长13.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84亿元,增长16%。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383.19亿元,增长16%;人民币现金支出392.55亿元,增长16%,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9.36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 3.19亿元,其中寿险2.68亿元,财险0.5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就。2005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7项,省级项目67项。已立国家项目13项,省级项目36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8项。所立项目中,获资金资助项目49项,共获无偿拨款1937万元,其中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棉纺成套装备—智能化清梳联合机产业化”重大专项1140万元。全年有5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累计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5家。全年共申请专利353件。我市第三次被确认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5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3.5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25万人。教职工5110人,其中专任教师4177人。年内3712人参加高考,有3079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其中本科1719人),录取率达83%。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建校园网(简易校园网)5个,新添置计算机300台,到年底全市中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或简易校园网,累计拥有计算机6822台。在第十届“华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2枚。华罗庚中学、市第一中学、职业中学和实验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茅麓中学评为省级示范初中,西岗小学被评为省级实验小学。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欣欣向荣。电视电影《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二十一届优秀电视剧“金风凰”奖,剧本《段老夫子》获江苏省第四届戏剧文学二等奖,反映我市英雄教师大型儿童剧《永远的雪梅》于九月份搬上了舞台。一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金坛博物馆隆重开馆,华罗庚纪念馆迁建工程顺利开工。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19个,拥有病床1328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77人,注册医师1239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21项,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金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1项,2项发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现有常州市重点专科3个。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7.1%,截止2005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31个。

体育事业蓬勃健康发展。2005年我市组织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女排项目比赛、全国男排大奖赛和全国女蓝俱乐部联赛决赛。围绕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十周年,积极开展全市全民健身周活动,组织活动7项40次,人数达1万人次。在2005年江苏省县级组田径比赛中,我市位列金牌榜第12位、团体总分第15名。今年我市56户家庭被省体育局、省妇联评为江苏省健身家庭,80户家庭被常州市评为健身家庭。全年全市完成体育彩票销售2000万元,增长71.9%。2005年度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2005年是我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关键一年,在各级部门密切配合下,着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示范镇村建设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环境质量达标工程和美化绿化工程,创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考核验收。

加强了重点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全年完成主要河流水质监测28次、农村地表水105个点位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54次。进一步加强长荡湖区域工业污染整治,对沿湖区域的49个工业污染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冷却水全部实行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工业污染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