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诸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诸暨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突出发展主题,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利用外资成倍增加,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市场物价水平走低,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3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62.94亿元,增长15.1%。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6∶57.5∶30.9调整为10.5∶58.1∶31.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3%。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中央收入7.27亿元,增长12.3%;地方收入6.84亿元,增长40.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7%。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2.1%,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下降1.9%。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建设用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少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饲养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农林牧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种植业结构优化初见成效。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3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5.4%,粮食总产量29.41万吨,减少11.4%。主要农作物因结构调整,产量有增有减。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54公顷。其中,香榧264公顷,银杏213公顷,板栗60公顷,水果200公顷;建成竹笋两用林625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50公顷;建设生态公益林62667公顷,其中,封山育林面积45838公顷,本年新封面积3171公顷,森林覆盖率60.1%。 畜牧业、水产业生产平稳发展。生猪出栏42.82万头,比上年增长0.6%。肉类总产量3.86万吨,比上年下降2.5%。水产品产量1.10万吨,比上年增长5.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850万工,完成土石方810万立方米,总投入12510万元;完成20-50年一遇标准堤14公里,新建续建水库7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9座,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10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93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3.3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5%;农用拖拉机12982台,联合收割机327台,烘干机39台,节水喷灌机械86套。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46万吨,比上年下降0.8%;农村用电量15.27亿千瓦小时,增长2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41亿元,增长2.8%;集体企业实现产值27.83亿元,下降9.5%;股份合作企业实现产值4.19亿元,下降36.9%;联营企业实现产值1.89亿元,增长3.6%;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实现产值95.76亿元,增长64.5%;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0.93亿元,增长134.0%;私营企业实现产值94.66亿元,增长16.9%;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8.94亿元,增长27.3%;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产值6.80亿元,增长115.1%。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38.55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实现产值117.85亿元,增长40.0%。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增长加快。全年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新产品产值45.96亿元,增长41.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全市413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实现利税29.46亿元,增长31.0%,其中,利润19.92亿元,增长34.7%。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53.56分,比上年提高15.47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20.98%,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9.09%,提高13.4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7.54%,下降3.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13次/年,比上年加快0.2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64%,提高0.2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3768元/人,提高24.8%;产品产销率为97.58%,提高0.96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4.29%,提高2.86个百分点;亏损率0.45%,下降0.7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7.96%,提高0.87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8家,比上年增加9家。利润超千万元企业46家,增加13家。49家市级工业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1.92亿元,利税19.70亿元,其中,利润1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2%、35.2%和37.2%,占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68.7%、66.8%和67.5%。在市级工业规模企业中,当年实交税金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8家,比上年增加5家。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8.28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上缴地方税收10132万元,增长10.7%;施工单位工程2319个,面积1512万平方米;竣工工程1540个,面积597万平方米;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获省(市)级以上优质工程(独立总承包)10只,其中,鲁班奖1只,全国市政金奖示范工程1只,全国装饰奖2只,“白玉兰杯”2只,“钱江杯”4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