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交通运输、邮电、供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继续加强。2002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507.8公里,公路货运量172.9万吨,货运周转量8372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14.3万人,客运周转量17404万人公里,年末实有客车181辆,座位3968个,货车2925辆,吨位6305吨,实现营运收入17276万元。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79.53万元,邮电业务收入14456.95万元,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127670门,电话用户达166269户,其中: 移动电话67112户。年末全区程控电话普及率达31.56部/百人。 供电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区售电量61339万千瓦时,用电客户达67291户,变电总容量达48.2兆伏安,配电总容量98735千伏安,输电线路105.73千米,配电线路409千米。 九、科技、教育 深入实施“科技兴周”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狠抓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壮大工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考核指标研究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全区编制科技发展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工业攻关计划14项,农业攻关计划12项,星火计划8项,重点专利实施计划6项,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全区共申报专利120件,申报市级科技计划14项,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计划11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2项,省级火炬计划5项、新产品计划2项,省级科技计划2项。全区达成科技开发项目合作意向18项,鉴定科技项目协议、合同5项,引进技术信息200余条、资金761万元,在全市五区三县科技系统中名列第一。2002年末,我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17家,产品达25个。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2年,全区招生人数为17721人,其中,普通中学5779人,职业中学388人,小学3935人。中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生为21434人,职业中学在校生为1244人,小学在校生为17330人。托幼事业和特殊教育也有新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有3所学校(幼儿园)顺利通过市验收,被命名为初步现代化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再创新高,2002年,全区高考本科录取人数为720人,万人比达到了万分之二十三,位居全市第一。 十、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区有影剧院1处,放像点2个,图书馆1个。城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2002年组织举办庆节及专题演出活动10余次,观众达50余万人,组织文化下乡活动200场次,送科教电影、爱国影片170部场,送戏30场;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年内创作歌曲12首,摄影作品30幅,美术作品30件,首部聊斋俚曲音乐剧编剧工作已近尾声;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年内执法检查200次,查缴盗版音像制品5.2万盘,规范了网吧管理;旅游产业有了新发展,蒲松龄书馆景区建设更加完善,周村古商业城旅游保护开发顺利实施。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区电视台全年共播放新闻152期,《今周话题》51期,电视讲话30期;区电台全年共播发新闻15期,专题47组;社教部新开办了9个栏目,制作节目71期。广播电视稿件采用率大大提高,年内中央电台采用1条、省电台采用40条、市电台采用1200条,中央电视台采用12篇、省电视台采用94篇,市电视台采用120篇。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7万户,城区和农村入户率分别达到96%和35%以上。中华宽带网、广电网电话发展迅猛,信息化发展迈出可喜的一步,2002年共铺设宽带网光缆12公里,网线26公里,设光接点44个,宽带网和广电网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900户和3700户。 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媒体新闻宣传日趋活跃。周村政府网和周村信息网已成为全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002年政府网站共采编新闻4220条,发布新闻图片2110幅,建立了网络投诉信箱,使政府网站成了党政机关联系群众生活的桥梁,成了世界了解周村的窗口。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系统深化改革,增强医疗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医院管理,实施“三名”战略,发展特色专科,锻造卫生名牌,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2002年末,区及区属以下医院10个、卫生院7个;共有病床750张,专业技术人员90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72人,注册护士272人,全年共诊断病人432380人,健康检查人数11050人次。入院人数12399人,出院人数12126人,治愈率达58.6%,病亡率为0.44%。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成功举办了济南天马-俄罗斯斯巴达克篮球争霸赛、省“学校杯”中学生运动会足球赛、山东金斯顿-北京首钢男子篮球对抗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体育赛事,1人两次获全国单项冠军,我区运动员代表市参加省第20届运动会,获金牌7枚,全年共获金牌90枚。中小学体育活动不断创新,成功举办了首届“奥运之星”体育节。群众体育设施不断加强,投资40万元,建成高标准全民健身路径1条,成为省级精品工程,9月10日,全省体育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暨全民健身工程启动仪式在我区隆重举行,群众体育活动达标率为94%。 档案事业有新的发展,馆藏档案3.75 万余卷,全年共接待各部门及社会查档人员1815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市容环卫、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大街保护开发总体方案全面完成,东部新区总体规划全面展开,309国道周村东段、正阳路、机场路西端拓宽改造,东外环路拓宽改建,机场路、青年路东延,彭萌路改造等城建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四纵两横”(四纵即:东街北段、正阳路、长行街、永安南路,两横即:309国道和机场路)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7平方公里,园林绿地面积达到538.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48.91公顷, 绿地率达到30.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5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3.32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应量为894吨,普及率100%,城市综合供水生产能力达到5.2万m3/日。 环卫工作有了新突破。年内新建2座大型垃圾中转站和20座小型中转站,成立了股份制垃圾运输队和城区4个环卫所,使城市保洁工作由过去突击治理转变为“日常化”,实现了市容卫生阵地式网络管理,年内与常州自然园林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对原黄营垃圾场进行了综合生态治理,使废弃的垃圾场变成一座集园林、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绿色农业生态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