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8 温州市龙湾区统计局

200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的总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合

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91.12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25.0亿元,增长15.0%。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6.9:2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9038元,增长19.7%。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值60.08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5.37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7.2:1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631元。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的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部分企业受资金、人才、土地、市场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经营困难,后劲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比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慢,个别重点工程建设未能如期启动,国有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

二、农业

2002年,继续以效益农业为中心,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88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12105万元,下降2.9%;林业产值40万元,下降4.8%;牧业产值5862万元,下降24.5%;渔业产值21981万元,增长22.5%。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200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为78357亩,总产量为30535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3.4%和26.2%;蔬菜、花卉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较好,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42872亩,比上年增长8.9%,蔬菜产量59612吨,增长4.0%,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436亩,增长40.1%;油料、棉花生产下降,全年油料播种面积为3231亩,产量为276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5.8%和37.6%,棉花播种面积1797亩,产量为164吨,分别比上年下降44%和25.6%。粮经比例渐趋合理,由上年的6:4调整到5:5。

全年完成山地人工造林1075亩,其中:荒山荒地造林317亩,迹地更新造林674亩,平原绿化造林84亩;撒播马尾松种子210公斤,四旁植树8.48万株。开设防米隔离带169公里,森林覆盖率20.9%。

畜牧业生产下降。年末生猪存栏17507头,比上年下降44.7%,出栏38757头,下降39.5%;牛年末存栏1345头,增长5.5%,其中:奶牛存栏1151头;家禽存笼27.92万羽,下降1.8%,出笼39万羽,下降1.8%;肉类总产量3350吨,下降36.8%;禽蛋产量2757吨,增长1.6%;牛奶产量3563吨,增长2.2%。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5%,成为效益农业的亮点。全年水产品产量12210吨,比上年增长32.2%,其中,海水产品11078吨,增长28.1%;海水产品中海水养殖增长较快,海水养殖10126吨,增长32%,捕捞产量952吨,下降2.8%。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全区共有农业企业15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4家;注册商标8枚,其中省名牌产品1枚,市名牌产品2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建成三面光渠道7234米、机耕路3746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18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5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9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05吨;农村用电量25748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7.37亿元,增长26.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5%,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全市首位。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9家。

不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区本级完成工业总产值230.52亿元,增长15.2%,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128.99亿元,增长23.8%,占区本级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7家;超5000万元企业69家,比上年增加17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企业和主导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形成了合成革、不锈钢、制笔、水暖洁具、民有电器、食品机械、化工、标准件、阀门、制鞋等十大优势和特色行业。“质量立区、名牌兴业”战略有了新发展,全年投入技改资金3亿多元;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个,新增省著名商标2枚、市知名商标7枚,获省名牌产品1个;有2家制笔企业获中国制笔行业“制笔王”称号,制笔行业名牌产品3个;水暖行业中,温州鸿升集团、浙江精艺洁具有限公司荣获“中国水龙头行业十大知名品牌”称号;“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两大国字号基地相继落户我区。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为173.98,比上年提高0.51分,比全市综合平均得分低8.73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亏损率、新产品产值率四项考核指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好转,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指标均不如上年。区本级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8家,比上年减少1家,实现利税总额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利润总额5.55亿元,增长29.1%,增幅均快于销售增长。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区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410个,投标承包面达75.8%,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0.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2.7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0.22万平方米,增加13.82万平方米。

不包括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本级建筑业完成产值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325个,投标承包面达81.5%,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9.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8.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9.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71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