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青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州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继续坚持“工业立市”的经济工作基本指导思想,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2001年,我市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对内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开拓出口市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4.1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增长11.6%。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9.8%,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有6.31万名城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金9706万元;有5.31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为3400名失业职工发放救济金600万元;有1.38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收缴医疗保险费731万元;有4.38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收缴工伤保险费136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收缴保险金257万元;全市共筹集再就业基金1592万元,为951名下岗职工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安置下岗职工1800人,再就业率达7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共开工招商引资项目646个,实际到位资金16.4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潍坊市外项目552个,实际到位资金14.4亿元,增长72.5%。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项目尚未形成产业优势,企业机制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老企业包袱依然较重;外贸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差;财源建设发展不平衡,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 二、农业 2001年,全市上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发展“四创”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农业增长10.7%,畜牧业增长9.1%。 主要农产品由于受面积变动和旱灾影响,产量有增有减。全市粮食总产量42.3万吨,下降1.9%;烤烟总产量2643吨,增长51.3%;瓜菜总产量169.6万吨,增长20.3%,其中蔬菜总产量130.5万吨,增长26.7%;水果总产量8.5万吨,下降22.7%。花卉面积达到1.3万亩,完成荒山绿化3.6万亩,补植平原林网树木28.4万株。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年末生猪存栏28.6万头,增长18.7%;牛存栏4.0万头,增长2.6%;羊存栏13.7万只,下降7.4%;家禽存栏1050.6万只,增长2.7%。生猪出栏40.1万头,增长20.1%;家禽出栏1244万只,增长1.1%。全年肉类总产量57611吨,增长10%;禽蛋产量65326吨,增长2.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3.2万千瓦,增长4.4%。其中农用排灌机械25.9万千瓦,增长3.2%;农用汽车、农用运输车达4526辆,增长3.8%;农用拖拉机达7660台,联合收割机742台,分别增长2.9%和7.7%;农村用电量达31269万千瓦小时,增长4.7%;化肥使用量达13.4万吨。扩大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 三、工业 2001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开拓市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认真组织实施“双十”工程,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15.2%。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9.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增长11.3%。在重点调度的28种主要产品中,有19种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年产碳黑4.2万吨,增长18%;生铁14.4万吨,增长35%;装载机2284台,增长9%;液压元件8.9万件,增长11%;服装513万件,增长12%;无缝钢管3.4万吨,增长39%;卷烟37.7万箱,与上年持平。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8.6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2.2亿元,下降21.4%。年末两项资金占用达14.2亿元,下降4.2%。资产负债率达69.3%,下降1.0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6232元/人,增长20.3%;产销率为94.8%,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2.4%,流动资产周转率1.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7家,实交税金过500万元的企业达12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亿元,增长41.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亿元,增长37.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亿元,增长16.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亿元,增长71.7%。全年商品房销售9744万元,增长26%。县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3.2%。 全年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2个,完成投资7.6亿元,建成竣工投产项目130个。弘润石化公司多功能化工装置、化工股份公司新工艺软质炭黑、铁厂高炉改造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达效。益能热电、华裕纸业公司高档涂布印刷纸、中心医院门诊楼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四级以上建设安装、装饰企业达54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62493万元,增长24.7%;完成增加值16959万元,增长35.5%;实现利税6495万元,利润4777万元,分别增长23.6%和14.6%。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3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投资4400万元,修建道路19条,改造建设柏油路119公里,青垦路高柳段、胶王路郑母段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新汽车站建设进展顺利。全市营运汽车达5264辆,其中载客汽车484辆。全年完成货运量620万吨,货运周转量4567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6.8%和6.5%;客运量1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85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0.1%和13.6%。 邮电事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580万元,比上年增长41.7%;邮电业务总收入18830万元,增长25.6%。年末固定电话总数达15.1万部,增长30.5%;移动电话达7.7万部,增长45.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058户,增长180.7%。电话普及率达60.02部/百户,其中城区达113.2部/百户,农村达46.73部/百户,提前建成电话市。 |